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不同调节剂及喷施次数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张景灿, 徐其江, 张永强, 雷钧杰, 吕晓庆, 陈传信, 聂石辉, 徐文修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1): 37-4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1.005
    摘要2956)   HTML9)    PDF (1136KB)(19)   

    【目的】 研究不同外源生长调节剂及其喷施次数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筛选滴灌冬小麦最适的外源生长调节剂及调节剂喷施次数,为新疆滴灌冬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冬18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清水对照(CK)、调环酸钙·烯效唑(A)、矮壮素(B)、烯效·甲哌鎓(C)、抗倒酯(D)、多效唑(E)为主区,起身期喷施(P1)、起身期+拔节期各喷施1次(P2)为副区,共计12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茎秆抗折力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施用调节剂各处理均能有效抑制滴灌冬小麦株高,降低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提高基部茎秆抗折力,喷施1次调节剂和喷施2次调节剂的处理基部茎秆抗折力平均提高了8.97%和14.89%。BP2处理可有效提高滴灌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CP2处理下滴灌冬小麦穗数增加明显,喷施1次调节剂前提下,AP1、BP1、CP1处理增产达到10%以上,喷施2次调节剂前提下,AP2、BP2、CP2、DP2处理增产均能达到10%以上。【结论】 在起身期和拔节期分别喷施1次调环酸钙·烯效唑(AP2)和矮壮素(BP2)株高相对适宜、茎秆抗倒伏性较好、籽粒增产幅度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氮磷钾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肥效分析
    孙娜, 马林, 邹辉, 张志辉, 张胜军, 黄倩楠, 杨蕙, 登斯拉木·吐尔逊拜, 李志彬, 曹俊梅,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1): 1-12.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1.001
    摘要1686)   HTML35)    PDF (1213KB)(99)   

    【目的】 研究氮磷钾(NPK)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其肥料效应,探明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最佳NPK施肥量和施肥配比,为提高小麦的施肥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2号为材料,采用“3414”肥料效应设计方案,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并进行肥料效应模型拟合。【结果】 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大小依次为NPK>NP>NK>PK。14个处理中,N2P2K2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8 036.03 kg/hm2和18 044.85元/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90.21、122.27和53.11 kg/hm2时,冬小麦产量最大,为8 082.75 kg/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71.03、108.18和44.77 kg/hm2时,冬小麦经济效益最佳,为18 056.37元/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80.00、125.69和50.90 kg/hm2时,淀粉干基含量最大,为5 742.29 kg/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74.64、69.75和138.95 kg/hm2时,湿面筋含量最大,为2 766.20 kg/hm2【结论】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可以显著提高新冬42号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陈传信, 张永强, 聂石辉, 徐其江,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1): 68-7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1.009
    摘要1673)   HTML7)    PDF (946KB)(38)   

    【目的】 研究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设置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处理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处理小麦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指数、光合荧光指标及产量的变化。【结果】 不同处理间小麦叶片光合特性表现亦不同。各处理间叶绿素SPAD值、初始荧光强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差异不显著。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2叶绿素SPAD值最高,小麦开花期、灌浆期叶绿素SPAD值较未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全量氮肥处理PN1分别增加0.68、0.70。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2的叶面积指数最高,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PN0,开花期、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分别较PN0增加了38.59%、37.70%。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2净光合速率高于PN1、PN3和PN4处理,显著高于PN0处理。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2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PN0、PN1、PN3和PN4处理增加了41.63%、9.53%、20.65%和22.70%。【结论】 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综合表现最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不同春小麦品种在新疆旱作区产量形成的特征分析
    陈慧, 张永强, 毕海燕, 谭军,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于建新, 陆东,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1): 13-2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1.002
    摘要1573)   HTML10)    PDF (904KB)(34)   

    【目的】 筛选出适合新疆旱作区种植和推广的春小麦高产品种。【方法】 分析32个春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以及产量之间的差异,并利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新疆春小麦耐旱性。【结果】 新春44号叶绿素含量最高,较对照品种新旱688提高11.92%;春小麦主要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6.18%~28.75%,实收产量、单株生物量、不孕小穗数和千粒重4个指标遗传变异丰富,改进潜力很大;新春44号产量最高为6 174.76 kg/hm2,较对照品种新旱688增产82.04%;实收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均与穗粒数和穗下茎长呈显著正相关(P <0.05);在遗传距离12.5时分为5大类群,各类群性状差异明显,其中第Ⅱ类群新春44号的穗粒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类群。【结论】 新春44号的耐旱性最强,适宜在新疆旱作区种植及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不同氮肥配施腐殖酸策略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马林, 黄倩楠, 杨蕙, 登斯拉木·吐尔逊拜, 邹辉, 孙娜,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1): 60-6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1.008
    摘要1514)   HTML9)    PDF (1195KB)(19)   

    【目的】 探究不同氮肥种类与土壤调理剂配施策略对小麦光合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新疆小麦氮肥及腐殖酸合理配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伊农22号为对象,设置不施氮肥(CK)、基施18-磷酸二铵+追施尿素(T1)、基施16-磷酸二铵+追施尿素(T2)、基施18-磷酸二铵+追施腐殖酸尿素(T3)和基施16-磷酸二铵+追施腐殖酸尿素(T4)5个处理,探究不同施肥策略对冬小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SPAD值、净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 各施氮处理相对CK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地下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同一基施条件下追施腐殖酸尿素相对追施尿素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同一追施条件下基施不同磷酸二铵处理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其中施氮处理较对照处理叶面积指数、SPAD值、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4.88%~32.43%、18.31%~36.36%和13.31%~42.17%,表现为T4>T3>T1>T2>CK;施氮处理较对照处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23.99%~32.04%、10.16%~15.29%和3.95%~5.64%,表现为T4>T3>T2>T1>CK;T3处理较T1处理地下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分别提高了13.32%、3.61%和1.77%,T4处理较T2分别提高了9.84%、7.14%和5.81%,所有处理中T4处理效果最优。【结论】 施氮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量、光合能力和产量。拔节期追施腐殖酸尿素效果优于基施不同类型磷酸二铵,其中T4处理(基施16-磷酸二铵+追施腐殖酸尿素)提升冬小麦生物量、光合能力和产量效果最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不同类型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杰, 徐其江, 张永强, 徐文修, 吕晓庆, 陈传信, 聂石辉,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1): 53-59.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1.007
    摘要1487)   HTML9)    PDF (1093KB)(12)   

    【目的】 探究不同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 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不施尿素(F0)、普通尿素(F1)、腐殖酸尿素(F2)、控释尿素一次基施(F3)、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4)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 F4处理的冬小麦叶片SPAD值在各测定期均表现为最高,且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亦均高于其它处理,其细胞间CO2浓度则最低。各处理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呈F4>F2>F3>F1>F0的变化规律。不同处理滴灌产量以F4处理最高,为9 210.95 kg/hm2,分别较F0、F1、F2、F3处理产量提高了21.64%、12.52%、8.12%和6.52%;F4 处理下冬小麦的氮肥农学利用率(7.28 kg /kg)、氮肥偏生产力(40.93 kg/kg)均最大。【结论】 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4处理冬小麦叶片各项光合指标表现较好,籽粒产量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匀播增密对适期晚播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谢秀荣, 张永强, 海峰, 雷钧杰, 吕晓庆,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王冀川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1): 21-28.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1.003
    摘要1478)   HTML24)    PDF (908KB)(36)   

    【目的】 探究新疆北疆匀播增密对适期晚播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北疆晚播小麦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 在冬小麦适期播种期(9月20~30日)内及延迟播种时间(播种期为10月26日,延迟16~38 d),分析在晚播和匀播种植的方式下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田间不同种植密度为525×104粒/hm2(D1,大田常规播种密度)、600×104粒/hm2(D2)、675×104粒/hm2(D3)、750×104粒/hm2(D4)、825×104粒/hm2(D5)和900×104粒/hm2(D6),比较不同种植密度下适期晚播冬小麦群体结构的差异。【结果】 晚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大,群体茎蘖数增大,茎蘖成穗率降低,D1处理茎蘖成穗率最高,为46.08%,较其它处理依次高2.01%、8.94%、29.58%、43.02%和44.63%;随密度增加小麦株高升高,D1处理均与D5、D6处理差异显著,且基部第1、第2节间粗度逐渐降低;D3处理开花期各叶层叶面积达最大值,分别为27.58、25.75和18.45 cm2,LAI也达最大值,为6.93,且其开花期较蜡熟期透光率在各处理中降幅最小。产量以D5处理产量达最高,为8 908.47 kg/hm2,最小值为D1处理,为7 320.47 kg/hm2【结论】 在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675×104粒/hm2拥有较好的群体结构,而825×104粒/hm2比较能获得高产,675×104~825×104粒/hm2较适合晚播冬小麦匀播种植密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不同施磷方式对干播湿出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妍婷, 张永强, 雷钧杰, 陈慧,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徐文修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1): 29-36.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1.004
    摘要1358)   HTML9)    PDF (1233KB)(21)   

    【目的】 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干播湿出模式下滴灌小麦磷肥施用方式。【方法】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新冬22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造墒播种(F)和干播湿出(D)2种出苗水方式;副区在总施磷量一致条件下设置3种磷肥施用方式,100%基施(P1)、70%基施+30%滴施(P2)、50%基施+50%滴施(P3),分析不同施磷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磷肥后移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叶片SPAD值和LAI,分别提高0.88%~7.63%和7.25%~49.38%。在小麦光合特性中,各指标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其中DP3处理表现最佳,PnTrGs在开花期分别为25.59μmol/(m2·s)、18.21mmol/(m2·s)和0.73mmol/(m2·s),Ci最低为324.88μmol/mol,且处理间差异显著。磷肥后移有效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FP1处理提高了1.36%~18.43%、0.59%~4.06%和0.77%~7.21%。籽粒产量表现为DP3>DP2>FP3>FP2>DP1>FP1,与FP1相比,各处理增产幅度均在4.5%以上。【结论】 DP3处理(50%基施+50%追施)冬小麦光合有促进作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最佳,有利于磷肥高效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新疆南疆海岛棉与陆地棉棉铃发育比较
    邵永杰, 赵玉玲, 谢宗铭, 何良荣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3): 521-53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3.001
    摘要299)   HTML28)    PDF (1213KB)(47)   

    目的】比较研究新疆南疆海岛棉与陆地棉生长发育中棉铃各组分的动态变化,分析海岛棉和陆地棉棉铃的动态发育规律,为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管理及优质育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海25号和新陆中37号的棉铃为研究对象,对棉铃发育的外部性状、铃部各组分干重进行logistic拟合比较。【结果】外部性状:海岛棉铃长、铃径和体积达到最大值天数分别较陆地棉晚9、9和15 d,并分别减少15.539 mm、7.167 mm和3.4 cm3;海岛棉的长径较陆地棉高0.725。海岛棉铃室为3~4室,棉籽数为20粒;陆地棉为4~5室,棉籽数为36粒。铃部性状:海岛棉棉铃铃壳、棉籽和纤维各干重达到最大值,较陆地棉分别晚12、9和3 d,且分别轻0.419、0.654和1.204 g;铃壳∶棉籽∶纤维比海岛棉为29∶46∶25,陆地棉为24∶43∶33。海岛棉和陆地棉棉铃各组分干物质用Logistic方程拟合结果,均呈“S”型曲线,海岛棉和陆地棉的棉铃鲜铃重、铃壳干重、体积随铃龄变化趋势相似;海岛棉铃长、铃径和棉籽干重进入和结束旺盛生长的时间较陆地棉晚1~4 d。【结论】陆地棉单铃重、铃室和棉籽数等均高于海岛棉,铃期低于海岛棉,铃壳、棉籽所占比重低于海岛棉,表现为衣分高、单铃重的特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不同行距和脱叶剂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徐守振, 马麒, 宁新柱, 李吉莲, 宿俊吉, 韩焕勇, 王方永, 林海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3): 546-555.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3.004
    摘要268)   HTML8)    PDF (1315KB)(24)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脱叶剂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为减少机采杂质和提高原棉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金垦1643为材料,选用新疆北疆棉区主推的行距配置方式及脱叶剂,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配置方式,分别为P6:1膜6行,行距配置为(66 cm+10 cm)和P3:1膜3行,行距配置为等行距76 cm;副区为喷施不同脱叶剂,分别为TR:瑞脱龙(80%噻苯隆)和TS:欣噻利(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测定不同处理组合下棉株脱叶率、杂叶率、棉铃脱水速率、棉花吐絮率及纤维品质等指标,探讨行距配置对棉花喷施不同脱叶剂的脱叶催熟效果。【结果】脱叶剂发挥药效的主要时间段为喷施药剂后的0~15 d。欣噻利在棉花上的脱叶及吐絮效果更加迅速(0~10 d),且在1膜6行处理下脱叶率及脱叶速率高、棉铃脱水率高、净吐絮率高,可快速促进脱叶吐絮,但会造成杂叶率的显著增加及上部棉铃纤维长度的损伤;而在1膜3行处理下喷施欣噻利脱叶吐絮效果较差。瑞脱龙在棉花上的脱叶及吐絮效果初期(0~5 d)较弱,主要在药后(5~15 d)发挥效果,1膜3行处理下棉花脱叶速度及吐絮速率虽较慢,但最终脱叶率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且不会造成棉花纤维长度的损伤和杂叶率的增加;而在1膜6行处理下喷施瑞脱龙脱叶吐絮效果较差。【结论】欣噻利在1膜6行配置下脱叶吐絮效果更佳且更迅速,但会造成原棉叶杂率的增加和上部棉铃纤维品质的降低;瑞脱龙在1膜3行配置下脱叶吐絮作用相对缓慢,但最终脱叶吐絮效果仍较高,且不会造成原棉叶杂率的增加和纤维品质的降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合成数据集训练鉴定棉花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
    王勇攀, 马君, 李晨宇, 姚梦瑶, 王子轩, 黄灵芝, 朱海艳, 刘皖蓉, 李波, 杨洋, 高文伟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2): 261-269.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2.001
    摘要235)   HTML21)    PDF (1395KB)(37)   

    【目的】建立便捷且精准的棉花种子萌发表型的无损检测方法,鉴定不同棉花种质萌发期的耐盐性。【方法】利用150张不同阶段的棉花种子萌发图像生成合成数据集,并以此进行Mask R-CNN模型训练。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60份棉花种子在125 mmol/L NaCl处理下萌发真实图像中的种壳和胚芽进行实例分割和表型提取,计算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胚芽长度,评价60份棉花种子的萌发期耐盐性。【结果】生成的合成数据集包含2 000组合成图像及其相应掩模,利用该数据集训练的Mask R-CNN模型对真实图像中种壳和胚芽的分割准确度在95 %以上,基于模型提取数据获得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胚芽长度和真实测量值高度线性相关(R2 > 0.98,P< 0.001),利用模型能够准确的获取表型。各性状的耐盐指数的聚类分析将60份棉花材料分为4个水平;珂字棉4号(0.95)、MC-30(0.88)、陆8早(0.81)等材料的D值较大,其耐盐性较高。【结论】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合成数据集训练的棉花种子萌发期性状鉴定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无损、快速且精准的鉴定了60份棉花种质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干播湿出棉田正封土、侧封土效果对比
    马辉, 李星星, 席育贤, 艾麦尔江·阿布力提甫, 杨涛, 田立文, 欧欢, 罗单, 阿布都艾尼·阿布都维力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61 (10): 2341-235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4.10.001
    摘要226)   HTML32)    PDF (1706KB)(53)   

    【目的】 比较干播湿出条件下棉田正封土和侧封土的应用效果,分析适宜新疆阿克苏地区土壤类型和光热条件的干播湿出封土方式。【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干播湿出条件下分正封土和侧封土2个处理,探索不同封土方式对土壤温度、湿度、出苗率、苗期地上部单株干物质重、株高、主茎茎粗、土壤总盐空间分布、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不同封土方式的11个性状。【结果】 与侧封土相比,苗期正封土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1.2℃、土壤日平均湿度始终保持在100%,出苗率提高13.7%,苗期地上部单株干物质重、株高、主茎茎粗均增加,667m2籽棉产量提高15.4 kg、单株铃数多1.58个、单铃重减轻0.1 g,衣分差别不大,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差异不显著;正封土在0~10 cm、10~20 cm的种穴土壤脱盐率较侧封土分别低6.2%、6.8%;正封土、侧封土在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总盐含量均表现为窄行(滴灌带下)<种穴<宽行<交接行,同一耕层深度下滴水后的土壤总盐含量小于滴水前,0~10 cm的土壤总盐含量小于10~20 cm;出苗率与窄行(滴灌带下)的土壤总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正封土、侧封土播种模式下,出苗率与窄行(滴灌带下)的土壤总盐含量X的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117.035 6X0.389 8Y=282.631 4X-0.852 1;正封土在土壤温湿度、出苗率、脱盐率、苗期棉株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11个性状上的综合表现优于侧封土。【结论】 土壤质地为黏土的棉田,在干播湿出条件下适合用正封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播期和密度对花生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刘跃, 连世昊, 李家豪, 王泓懿, 田文强, 聂凌帆, 孙刚刚, 贾永红, 石书兵, 于月华, 张金汕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2): 278-285.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2.003
    摘要220)   HTML18)    PDF (1060KB)(36)   

    【目的】筛选新疆北疆花生生产上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方法】以花育25为供试品种,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置5月3日、5月10日和5月17日3个播种时间,4个种植密度分别为13.0×104 、14.5×104 、16.0×104 和17.5×104 穴/hm2,分析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花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播期推后,花生主茎高、分枝数以及叶面积指数均呈降低趋势;花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则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在5月10日播期处理时最高;花生蛋白质、脂肪以及油酸含量均在5月3日播期处理时最高。种植密度对花生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也均有显著影响,密度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低密种植时更有利于提高花生籽粒品质。【结论】播期和密度互作对花生整个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均显著。新疆北疆花生宜播种时期为5月3~10日,适宜种植密度在14.5×104~16.0×104 穴/hm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新疆番茄制品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刘佳慧, 李红, 汪晶晶, 常持银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61 (10): 2593-260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4.10.027
    摘要207)   HTML10)    PDF (861KB)(15)   

    【目的】 分析新疆番茄制品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新疆番茄制品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新疆番茄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5个维度,构建新疆番茄制品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新疆番茄制品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新疆番茄制品出口贸易在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 (1)新疆番茄制品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为0.50分,评价等级为Ⅱ级,处于发展较好水平。(2)开放维度水平综合得分为0.09分,共享维度水平综合得分为0.06分,评价等级均为Ⅱ级,处于发展较好水平;创新、绿色、协调维度水平,评价等级均为Ⅲ级,处于发展较差水平,综合得分为0.14分、0.11分和0.05分。【结论】 新疆番茄制品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达到Ⅱ级发展较好水平,其中,开放和共享发展水平达到Ⅱ级,创新、绿色及协调发展水平处于Ⅲ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盐胁迫及复水对棉花叶片生理生化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赵康, 程蓉蓉, 庞博, 张梦媛, 张茹, 王勇攀, 杨志宁, 王志, 王红刚, 高文伟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61 (10): 2351-235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4.10.002
    摘要204)   HTML21)    PDF (957KB)(66)   

    【目的】 研究棉花苗期响应盐胁迫的应答机制,为棉花耐盐品种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对耐盐型棉花和敏感型棉花三叶期幼苗进行200 mM NaCl胁迫处理,观察NaCl处理下0、48 h和复水48 h的棉花叶片显微结构并分析生理生化指标。【结果】 耐盐型和敏感型棉花幼苗在NaCl胁迫0~48 h叶片和茎秆逐渐软化,敏感型幼苗在NaCl处理下子叶枯萎并凋落,真叶叶缘轻微焦化。NaCl处理下,棉花叶片丙二醛浓度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经复水处理,耐盐型和敏感型棉花均得到一定的恢复,丙二醛浓度降低,而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升高。盐胁迫条件下,耐盐型和敏感型的棉花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均下降,且敏感型材料SS型下降幅度较大,与正常条件下差异显著,但2个材料在复水后均有所恢复,且耐盐型材料恢复更好。【结论】 NaCl处理48 h不仅对棉花的生理生化水平有影响,还诱导细胞和组织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复水能有效缓解盐胁迫下棉花的生理生化水平。耐盐型棉花材料比敏感型材料具有更强的耐盐性和复水后恢复更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浅析智慧农业:技术进展与实践案例
    王冰, 郭君, 许士东, 蒋国伟, 李云云, 王翔, 李琼诗, 丁玉红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61 (S1): 238-24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4.S1.036
    摘要204)   HTML15)    PDF (872KB)(18)   

    【目的】了解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包括物联网、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以及大规模技术,以及在农业管理水平的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分析智慧农业的实践经验和启示。【方法】文献资料收集、汇总与整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案例。【结果】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农业的基石,用户可以远程监控作物生长状况和环境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管理。传感器技术用于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生物信息,农业传感器是数字农业、信息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源头技术。遥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宏观的监测手段。【结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为智慧农业带来智能化的决策支持,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农业中扮演着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新疆枣树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现状分析
    朱晓锋, 徐兵强, 阿布都克尤木·卡德尔, 李海强, 宋博, 陈浩宇, 郝敬喆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61 (S1): 116-12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4.S1.017
    摘要202)   HTML2)    PDF (716KB)(13)   

    【目的】以红枣为例,汇总新疆枣树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现状,找出病虫害防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为新疆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研获取数据,运用统计学、文献分析等方法整理汇总分析。【结果】随着新疆红枣种年限增长、树龄增大以及林果产品频繁调运,红枣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枣瘿蚊、枣大球蚧、梨园蚧、截形叶螨、枣缩果病和黑斑病在枣园普遍发生;在喀什地区红枣主要种植区枣瘿蚊、枣大球蚧、梨园蚧、截形叶螨、枣缩果病和黑斑病普遍发生,其中截形叶螨发生率为22.50%,阿克苏地区红枣主要种植区枣瘿蚊、枣大球蚧、梨园蚧、截形叶螨、枣缩果病和黑斑病在枣园普遍发生,其中枣瘿蚊发生率为28.65%,和田地区红枣主要种植区枣瘿蚊、枣大球蚧、梨园蚧、截形叶螨、枣缩果病和黑斑病在枣园普遍发生,其中枣瘿蚊发生率为9.50%,截形叶螨发生率为14.00%,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若羌县红枣主要种植区枣瘿蚊、枣大球蚧、梨园蚧和截形叶螨在枣园普遍发生,其中枣瘿蚊发生率为10.00%,截形叶螨发生率为11.00%。【结论】随着新疆红枣种植年限的增长,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传统病虫抗药性增强,枣瘿蚊、枣大球蚧、梨园蚧、截形叶螨、枣缩果病和黑斑病在枣园普遍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新疆主栽春小麦品种花药培养力基因型差异分析
    王春生, 李剑峰, 张跃强, 樊哲儒, 王重, 高新, 时佳, 张宏芝, 王立红, 夏建强, 王芳平, 赵奇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61 (9): 2081-2086.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4.09.001
    摘要201)   HTML24)    PDF (710KB)(95)   

    【目的】研究新疆春小麦品种花药培养力基因型差异,建立新疆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技术体系,鉴定新疆主栽及近期审定的14个春小麦品种花药培养力,筛选新疆小麦高花培力核心亲本种质。【方法】以新疆主栽及近期审定的春小麦品种为参验材料,采用以C17诱导培养基与NT5分化培养基为主的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计算参试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绿苗产率、白苗分化率和白苗产率,分析5个花药培养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14个基因型的春小麦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绿苗产率、白苗分化率及白苗产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3.33%、0%~220%、0%~7.30%、0%~50%和0%~0.66%,各花药培养力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中差异明显,其中绿苗分化率基因型间差异最大。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特性与绿苗、白苗的分化呈正相关,愈伤再生分化成绿苗或是白苗无相关性。【结论】筛选出能产生愈伤组织的基因型5个,分别为新春6号、新春39号、新春43号、新春44号和新春48号;新春39号花药分化绿苗产率7.30%,新春44号花药分化绿苗产率1.50%,筛选出新春39号和新春44号2个花培育种核心亲本材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脱叶剂对机采棉棉铃发育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胡莎莎, 邵丽萍, 陈丽华, 宋卫平, 赵海, 张新宇, 孙杰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2): 270-27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2.002
    摘要199)   HTML19)    PDF (1130KB)(22)   

    【目的】研究脱叶剂对熟性不同棉花品种棉铃发育及发育不同时间纤维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上合理选择脱叶剂剂型和棉花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熟性不同的2个棉花品种(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系)为试验材料,使用有效成分不同的2种脱叶剂(瑞脱龙和叶落空)进行喷施处理。喷施3周后,分别收获脱叶剂喷施时发育30、35、40、45和50 d和自然吐絮(CK)棉铃籽棉,测定单铃重、衣分、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和伸长率。【结果】(1)棉花早熟品种发育40 d以上、晚熟品系发育50 d以上棉铃喷施脱叶剂对铃重影响不大,相较瑞脱龙,叶落空对铃重的影响更大。喷施2种脱叶剂后,2种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发育不足40 d棉铃衣分均显著降低,铃期达到45 d后棉铃衣分与CK差异不显著;(2)瑞脱龙对棉花早熟品种铃期分别达到45 d的马克隆值、40 d的伸长率、35 d的纤维长度和整齐度指数、30 d的断裂比强度影响差异不显著,对于晚熟品系,同样不受影响的铃期要比早熟品种增加5~10 d以上。相较瑞脱龙,叶落空对棉花纤维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更大,且在晚熟品种上表现更显著。【结论】早熟棉花品种石大棉268发育达到40 d、晚熟品系石大棉451发育达到45 d及以上铃期的棉铃各项指标受脱叶剂的影响较小。敌草隆成分较少的瑞脱龙对棉花铃重、纤维品质的影响更小。生产上应选用早熟品种和敌草隆成分较低的脱叶剂,同时铃期达到40 d以上时喷施脱叶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追施硅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陆明昆, 李军宏, 尼陆排尔·于苏甫江, 潘喜鹏, 刘晓成, 张正贵, 潘占磊, 翟梦华, 张要朋, 赵文琪, 王丽宏, 王占彪
    新疆农业科学    2025, 62 (2): 286-293.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5.02.004
    摘要193)   HTML9)    PDF (969KB)(17)   

    【目的】探究膜下滴灌棉田追施硅肥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分析追施硅肥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的机制,筛选出硅肥最佳施用浓度,为硅肥在棉花上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用中棉113(生育周期115 d)为材料,分别于棉花蕾期、花期追施硅肥。CK(常规施肥 + 0 kg/hm2 SiO2)、S1(常规施肥 + 7.2 kg/hm2 SiO2)、S2(常规施肥 + 14.4 kg/hm2 SiO2)、S3(常规施肥 + 21.6 kg/hm2 SiO2),分析施用硅肥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追施硅肥的棉花株高低于对照;茎粗高于对照;追施硅肥能显著增加棉花的根、茎、叶和蕾花铃的干物质积累量(P<0.05)。S2施用量效果最佳。追施硅肥能显著提高棉花单株铃数(8.6%)和单铃重(10.2%)(P<0.05),提高棉花籽棉产量(25.1%)和皮棉产量(23.0%)(P<0.05)。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有所提高。【结论】随水滴施硅肥可以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增加生物量及产量,并提升品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ISSN 1001-4330 CN 65-1097/S
邮发代号:58-18
国外代号:BM3342
主管:新疆农业科学院
主办: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出版单位:《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新疆农业科学院
邮编:830091
电话:0991-4502046
E-mail:xjnykx-h@xaas.ac.cn


版权所有 © 《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594142 今日访问:388 在线人数:76
网站
微信公众号
淘宝购买
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