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目录
    第60卷第12期封面+目录
    2023, 60(12): 0-0. 
    摘要 ( )   PDF(27546KB) ( )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土壤肥料
    草甘膦对海岛棉农艺性状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秦国礼, 王为然, 王萌, 杨静, 黄幸磊, 刘志清, 朱家辉, 阿里甫·艾尔西, 孔杰, 陈国栋
    2023, 60(12): 2861-2868.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01
    摘要 ( )   HTML ( )   PDF(1491KB) ( )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草甘膦对海岛棉农艺性状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棉花化学除草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抗草甘膦海岛棉新品系新长棉5号为研究对象,于棉花10叶期喷施1.25%、2.5%、5.0%、10.0%4种浓度草甘膦,测定分析株高、茎粗、叶期及光合指标的变化。【结果】4种浓度草甘膦处理后的海岛棉株高、茎粗、叶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相比对照均呈下降趋势,草甘膦浓度越高,下降越明显;而细胞间CO2浓度(Ci)呈升高趋势。1.25%处理于喷药后14 d生理指标与对照无差异,24 d农艺性状逐步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现蕾期(10叶期)喷施4种浓度的草甘膦会显著降低海岛棉的生长势,5%以上浓度处理影响海岛棉生长,新长棉5号田间化学除草使用草甘膦2.5%以下浓度为宜。

    海岛棉β-胡萝卜素异构酶GbD27-6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刘晨曦, 朱雨婷, 周强, 陈瑾, 赵文杰, 郑凯
    2023, 60(12): 2869-287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02
    摘要 ( )   HTML ( )   PDF(1789KB) ( )  

    【目的】研究GbD27-6基因在海岛棉分枝和侧枝生长中的影响作用,为分析GbD27基因在胞内运输作用及在纤维发育中参与表皮细胞突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岛棉Pimas-7 在15 d的纤维材料为模板,克隆独脚金内酯(SLs)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基因GbD27-6,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站分析该基因,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其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性。【结果】GbD27-6基因全长816 bp,编码27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式为C1335H2134N350O389S24,分子质量大约为30.081 18 kDa,等电点为8.40,属于DUF4033超家族蛋白成员,且为不稳定疏水性蛋白。GbD27-6基因定位在细胞膜,GbD27-6基因在海岛棉花瓣、苞叶、花药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苞叶中表达量最高,在花瓣中表达量最低;而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纤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纤维发育20 d的表达量最高,在10 d时表达量最低。【结论】GbD27-6基因在纤维中存在差异表达。

    深松深度对棉花冠层光合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马君, 王静, 李春艳, 王亮, 师维军, 崔建平, 田立文, 郭仁松
    2023, 60(12): 2878-288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03
    摘要 ( )   HTML ( )   PDF(1015KB) ( )  

    【目的】在新疆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深松深度对棉花冠层光合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深松对棉花产量的调节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在常年翻耕棉田设置不深松(CK)、深松30 cm(S1)、深松40 cm(S2)、深松50 cm(S3)4个处理,研究不同深松深度对棉花关键生育期冠层结构、光合特征及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棉花叶面积指数生育期呈单峰曲线,盛花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深松处理较CK增加0.92%~12.94%。叶倾角和冠层开度变化趋势与叶面积指数相反,盛花期为最小值,深松较CK叶倾角增加1.86%~5.29%,冠层开度降低32.7%~59.1%。初花期净光合速率随深松深度增加呈增大趋势,而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则以S2最高,盛花期和盛铃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以S2、S3最高,但S2和S3差异不显著(P>0.05)。深松处理干物质快速积累起始期较CK提前1~3 d,持续期延长2~4 d,最大积累速率提高2.18%~18.01%,单铃重增加3.58%~9.12%,籽棉产量增加11.02%~21.93%,其中以深松40 cm最高。【结论】深松40 cm(S2)结合常规翻耕措施,可有效改善棉花冠层结构,促进叶片光合作用,提高干物质积累强度,提升籽棉产量。

    布管方式和施氮量对机采棉生物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马腾飞, 李杰, 王纯武, 娄善伟, 帕尔哈提·买买提, 何红, 边洋, 张鹏忠
    2023, 60(12): 2885-289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04
    摘要 ( )   HTML ( )   PDF(751KB) ( )  

    【目的】研究布管方式和施氮量对机采棉生物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为机采棉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置2 种机采棉滴灌带布管方式:①1膜6行3管,行距(66+10)cm,滴灌带在作物窄行中间(G3);②1膜6行5管,行距(66+10)cm,滴灌带铺设在作物窄行中间3管和作物宽行中间2管(G5)。同时设置4个氮肥用量水平,即0、240、300 、360 kg/hm2(分别以N0、N240、N300、N360 表示)。【结果】相同施氮量处理下,G5处理棉花干物质量显著高于G3处理,G5-N360处理叶、茎、铃干物质量均最大,G5-N360处理较G3-N360处理叶、茎、铃、总干物质量分别增加23.1%、15.0%、11.6%、14.9%;G5处理各器官总吸氮量显著高于G3处理,G5-N360处理各器官总吸氮量较G3-N360处理增加11.69%,G5-N300处理各器官总吸氮量较G3-N300处理增加11.85%,G5-N240处理各器官总吸氮量较G3-N240处理增加12.84%;G5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G3处理,G5-N240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较G3-N240处理增加3.6%,G5-N300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较G3-N300处理增加2.97%,G5-N360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较G3-N360处理增加3.14%;不同布管方式处理棉花籽棉产量差异显著,G5处理均显著高于G3处理,G5-N240处理籽棉产量较G3-N240处理增加10.6%,G5-N300处理籽棉产量较G3-N300处理增加8.3%,G5-N360处理籽棉产量较G3-N360处理增加12.4%。【结论】相同施氮量下,G5优于G3布管方式;G5-N360布管方式和施氮量模式最优,棉花干物质量、单株结铃数、总吸氮量和籽棉产量均最高。

    陆地棉动态株高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文佳, 黄陈珏, 嵇子涵, 李黎贝, 冯震, 喻树迅
    2023, 60(12): 2892-290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05
    摘要 ( )   HTML ( )   PDF(1012KB) ( )  

    【目的】分析185份陆地棉品种(系)的开花期株高(PH-ST1)和吐絮期株高(PH-ST2)关联度,发掘动态株高的优异等位变异,为进一步棉花高产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85份陆地棉品种(系)的基因型,将137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多态性引物开发出的355个多态性位点,并结合5个环境下两个时期的株高表型数据,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使用GLM模型和MLM模型,分别检测到54、12个与PH-ST1显著相关的位点和62、12个与PH-ST2显著相关的位点;其中,31个位点在3个或3个以上的环境都与株高显著相关。【结论】挖掘了多个可重复检测到的与陆地棉株高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定位到与株高性状相关的位点有24个。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棉花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影响
    周小云, 张军高, 周佳玉, 李进, 秦冰霜, 梁晶, 龚静云, 雷斌
    2023, 60(12): 2902-291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06
    摘要 ( )   HTML ( )   PDF(808KB) ( )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甲醇提取物对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最佳的植物提取物种类及浓度,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选用棉花品种新陆早57号为材料,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将苦豆子、曼陀罗、孜然3种植物甲醇提取物浸膏分别制备成5种不同浓度(100、10、1、0.1、0.01 mg/mL)的溶液浸种后,采用砂培法开展萌发试验,分析发芽势、发芽率、株高、茎粗、叶片光合等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植物提取物对棉花生长的生物学效应。【结果】与对照相比,1 mg/mL苦豆子提取物处理的棉种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增加8.89%、7.10%,幼苗的茎粗、须根数、鲜重、干重以及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24.61%、20.00%、66.09%、50.00%以及4.90%;0.1 mg/mL孜然甲醇提取物处理的棉花种子发芽率、茎粗、须根数、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8.00%、7.33%、10.00%、12.90%。1 mg/mL苦豆子提取物处理综合评价分排在第1位,0.1 mg/mL孜然提取物处理的综合评价分次之。【结论】植物提取物对棉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不同调控作用,整体呈现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现象。其中,1 mg/mL苦豆子提取物处理最优,0.1 mg/mL孜然提取物处理次之。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棉花推荐施肥效应
    佘玲艺, 哈丽哈什·依巴提, 张炎, 陈创洲, 樊林鑫, 张优
    2023, 60(12): 2911-292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07
    摘要 ( )   HTML ( )   PDF(1030KB) ( )  

    【目的】研究棉花养分推荐施肥专家系统在新疆南疆棉花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21年在新疆沙雅县的海楼村和库木巴格村进行田间试验。共设8个处理:NE,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推荐施肥配比;NE+OM,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基础上,施用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FP,常规习惯施肥;OPTS,当地农技推广部门推荐施肥;CK,不施肥;NE-N,NE推荐基础上不施氮肥;NE-P,NE推荐基础上不施磷肥;NE-K,NE推荐基础上不施钾肥。【结果】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能显著提高籽棉产量、提升经济效益。海楼村和库木巴格村NE较FP增产10.2%和7.95%,产投比提高10.9和8.7;较OPTS增产11.66%和10.13%;产投比提高17.6和11.9。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配比也能显著提高棉花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其中海楼NE的氮、磷、钾养分吸收较FP提高10.33%、3.67%、11.79%,较OPTS提高5.63%、3.62%、17.21%。海楼村和库木巴格村NE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较FP提高14.83、18.47、36.83和23.82、18.30、79.91个百分点;较OPTS提高23.99、5.83、33.39和29.35、16.42、64.04个百分点。【结论】棉花养分推荐施肥专家系统平衡了氮、磷、钾肥的施肥配比,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棉花的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在新疆沙雅县的应用是可行的。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不同种植模式棉田微环境及经济效益比较
    曹琦, 毛廷勇, 汪志强, 万素梅, 陈国栋
    2023, 60(12): 2921-293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08
    摘要 ( )   HTML ( )   PDF(1705KB) ( )  

    【目的】比较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单作棉田与2种枣棉间作棉田对生态的改善程度及单位土地面积内的经济效益。【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中36号为材料,设置单作棉田(CK)、1膜2行枣棉间作棉田(C1)及1膜4行枣棉间作棉田(C2)。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棉田的微环境指标、棉花不同生育期生长、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间作模式棉田光强变化为CK>C1>C2;C1、C2的3个冠位CO2总浓度均高于单作棉田;单作棉田的光强、风速、空气及土壤温度均高于2个间作棉田,而空气、土壤湿度均低于2个间作棉田。C2模式棉田的空气、土壤温度、风速明显低于C1,空气及土壤湿度则相反。蕾期-花铃期的棉花各生长指标表现为间作棉田>单作棉田。CK模式棉花产量最高,达到398.00 kg/667m2。净收入表现为C1>C2>CK>CK0,C1模式棉田净收入为2 517.28元/(667m2·a),但收益率(37.96%),排名第2。【结论】最佳枣棉种植模式为1膜2行模式。

    新疆棉花主产区土壤残膜赋存特征及相关性
    华震宇, 李霞, 姜娜, 刘河疆, 马兴旺
    2023, 60(12): 2932-2939.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09
    摘要 ( )   HTML ( )   PDF(1208KB) ( )  

    【目的】研究新疆棉花主产区土壤地膜残留量状况,为棉田地膜残膜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疆9个地(州)20县(市)典型棉区不同耕层土壤进行采样,统计地膜残留量、残片数量、面积、质量、膜厚,研究土壤残膜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性及残膜量对塑化剂含量的影响。【结果】新疆棉花主产区土壤残膜量水平在3.19~454.03 kg/hm2,均值为126.24 kg/hm2,残膜区域空间分布顺序依次为南疆>北疆>东疆;分布在 0~20 cm 土层内的残膜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随着覆膜年限增加,残膜呈现向深层土壤下移的趋势。残膜含量与破碎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膜厚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中的PAEs含量与对应的残膜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新疆棉花主产区土壤残膜留量属于中度水平,土层残膜垂直分布存在残膜含量和残片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残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中残膜的含量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土壤残膜量与土壤中 PAEs 显著相关。

    新疆自育春小麦品种抗旱性及农艺性状相关性评价
    贾永红, 魏海鹏, 侯殿亮, 曾潮武, 纳斯如拉·克热木, 梁晓东
    2023, 60(12): 2940-2948.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0
    摘要 ( )   HTML ( )   PDF(1171KB) ( )  

    【目的】研究不同春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水平。【方法】以43个新疆自育春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测定籽粒物理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等,并对不同春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43个春小麦品种粒型为卵型或长卵形、全角质和口松为主;(2)在山旱地水分满足率35%的条件下,鉴定筛选出8个春小麦品种作为新疆春小麦育种的首选材料,其中,新春21号和新旱688的抗旱性分别达到较强和强水平,属于抗旱材料;新春16号和新春19号在抗旱性较高的材料中产量最高,属于高产材料;新春33号、新春44号、新春38号和新春26号属于丰产性和抗旱性兼顾的品种。【结论】43个春小麦品种中高产品种7个占16.3%,抗旱材料2个占4.6%。新疆春小麦普遍高产但抗旱性一般,新品种选育应与外来高抗资源的引进工作同时结合并进行。

    正反交对玉米杂交种茎秆抗倒伏性能及种植密度的响应
    段燕燕, 胡静, 祁炳琴, 潘志远, 吴昊楠, 勾玲
    2023, 60(12): 2949-296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1
    摘要 ( )   HTML ( )   PDF(1942KB) ( )  

    【目的】研究正反交对玉米杂交种F1植株形态特征、抗倒伏特性、杂种优势及耐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母本相同、父本不同的两个杂交种KX2564和KX3564及其亲本,采用反交方法培育父本相同、母本不同的2个杂交种反-KX2564和反-KX3564为材料,设置低、中和高3个种植密度(4.5×104、9.0×104和13.5×104株/hm2)。【结果】种植密度从4.5×104株/hm2增加到13.5×104株/hm2时,亲本及杂交种节粗、单位节长干重明显降低,茎秆抗倒伏强度下降,田间倒伏率逐渐增加。正交试验中,母本自交系的节粗、单位节长干重显著高于父本,正交组合的超父优势高于超母优势,节长的超母优势高于超父优势,而杂种优势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曲强度的超父优势较高,弯曲强度的杂种优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反交时,反交组合节粗、单位节长干重的超母优势较高,单位节长干重的杂种优势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母本的倒伏率高于父本和杂交种,茎秆强度的超母优势高于超父优势。杂交种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KX3564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KX2564,杂交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指数随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结论】选择节长短、节间直径粗、单位节长干重、茎秆强度高的丰产类型自交系作父本,单穗粒数多、子粒重的自交系作母本,有利于提高杂交种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培育抗倒、高产耐密品种。

    鹰嘴豆种子代谢产物的GC-MS分析
    王威, 徐乐, 樊艳星, 王帆, 马艳明, 唐中华
    2023, 60(12): 2962-2972.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2
    摘要 ( )   HTML ( )   PDF(1336KB) ( )  

    【目的】研究鹰嘴豆品种之间代谢物质的差异,利用 GC-MS技术对鹰嘴豆初级代谢产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为鹰嘴豆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GC-MS技术及热图聚类,比较分析10个鹰嘴豆品种种子的代谢产物。【结果】检测到146种化合物,主要包括:机酸类、脂肪酸类、氨基酸类、糖类、醇类、酚类以及含氮类七大类化合物。其中8个品种针对每一大类均含有相同的化合物,而D2016-10和YZD80则积累自身特定的化合物,与其他8个品种相同累积的化合物明显偏少。D2016-10和YZD80 2个品种所积累化合物情况完全不同,存在各自代谢产物的特异性。按化合物的Q值将10个鹰嘴豆品种分为4小类。【结论】10个不同鹰嘴豆品种均含有大量的酸类、糖醇类以及含氮类等几大类化合物,氨基酸类及其衍生物分布相对较少。

    园艺特产·植物保护
    作物害虫图像智能识别方法
    李雨晴, 陈燕红, 李永可, 肖天赐, 李清源
    2023, 60(12): 2973-298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3
    摘要 ( )   HTML ( )   PDF(1588KB) ( )  

    【目的】针对作物害虫数据集样本较少、现有单一模型在作物害虫识别上的准确率不高以及泛化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与多模型集成的害虫识别模型。【方法】在大规模公开作物害虫数据集IP102上进行试验,使用迁移学习单独训练6个深层神经网络,选择识别性能较好的EfficientNet、Vision Transformer、Swin Transformer和ConvNeXt进行组合,采用不同策略集成预测结果。【结果】提出的基于迁移学习与多模型集成方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75.75%,比性能最好的单模型ConvNeXt提高了1.34%,与目前该数据集上最优算法(CA-EfficientNet)的性能相比,识别准确率高出了6.3%。【结论】害虫图像智能识别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泛化能力。

    不同来源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叶酸含量及ISSR比较分析
    梁雎, 刘国宏, 王保民, 何桥, 阿布来克·尼亚孜, 郭红梅, 李兴婷, 任红松
    2023, 60(12): 2982-2992.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4
    摘要 ( )   HTML ( )   PDF(1305KB) ( )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葡萄果实中叶酸积累的差异,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高叶酸葡萄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方法】利用ELISA技术检测22份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叶酸含量;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22份葡萄种质资源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和聚类分析,将检测出的叶酸含量与聚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2份葡萄种质资源果实叶酸含量的范围在1.93~46.95 ng/g,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1处,22份葡萄材料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35.79 ng/g;其余为第2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15.71 ng/g。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2处,21份葡萄材料又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16.53 ng/g;第2大类叶酸含量平均为12.24 ng/g。欧亚种的叶酸含量较欧美杂种稍高3.998 7 ng/g;从30条引物中筛选出9条扩增稳定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用于葡萄的ISSR扩增。共扩增出78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 89.7%,建立亲缘关系图。22 份葡萄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74 4~0.846 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4 5。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1处,22份葡萄材料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包含1个欧亚种(红巴拉多),其余为第2大类。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22处,21份葡萄材料又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1大类包含11个欧亚种(炎兴无核、灰比诺、瑞都翠霞、京蜜、黑奇无核、无核白、1124、京翠、红宝石、无核紫、达米娜),6个欧美杂种(杂1、夏黑、蜜红、红标无核、洛浦早生、宇选1号)。第2大类包含4个欧亚种(美人指、粉红亚都蜜、木纳格、里扎马特)。【结论】群体1的叶酸含量比群体2的叶酸含量高。欧亚种的葡萄果实叶酸含量较欧美杂种稍高。

    氮素运筹对甜瓜芳香物质的影响
    张浩, 刘熠, 周勃, 黄远, 符小发, 马跃, 吴海波, 胡国智, 毛建才, 陈积豪, 梁其干, 王敏
    2023, 60(12): 2993-300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5
    摘要 ( )   HTML ( )   PDF(1073KB) ( )  

    【目的】研究氮素运筹对甜瓜果实芳香物质变化的影响,为提高甜瓜风味品质的技术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甜瓜品种黄梦脆为试材,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氮素运筹6个处理(N0:缺氮;N1:低氮;N2:中氮;N3:高氮;CK:不施肥;M:有机肥)对甜瓜芳香物质变化规律。【结果】6个处理共检出346种芳香物质,其中共有的芳香物质为 25种,主要为醇类、醛类和酯类。低氮处理芳香物质总种类及特有种类最多,分别有167和12种。随着氮素水平增加而出现的芳香物质有:丁酸乙酯、丙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2-Butyn-1-one, 1-cyclohexyl-4,4-diethoxy-、(E)-non-6-en-1-ol等;高氮处理酯类含量最高为12.28%,缺氮处理酯类最低为4.81%。特征芳香物质乙酸乙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趋势,乙酸甲酯施氮量的增加有先升后降的趋势;高氮处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5.40%,M处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为13.40%。中氮处理单瓜重最高为1.95 kg,CK最低为1.74 kg。【结论】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会引起甜瓜芳香物质的成分、含量的变化,导致共有芳香物质种类含量的差异以及特有特征成分的存在;低氮处理有利于丰富甜瓜芳香物质的种类和提高甜瓜特征芳香物质乙酸丁酯、乙酸己酯的相对含量;中氮、高氮处理分别提高单果重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六种铜制剂对主要甜瓜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志毅, 王惠林, 王瑞, 王超楠, 徐宝林, 邱火箭
    2023, 60(12): 3008-301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6
    摘要 ( )   HTML ( )   PDF(1282KB) ( )  

    【目的】研究六种铜制剂对甜瓜主蔓长、茎粗、最大功能叶叶面积、最大功能叶节位、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单瓜重、中心含糖量,病叶率和铜害指数的影响,比较六种铜制剂对甜瓜铜害的影响程度,筛选出六种铜制剂中最佳药剂,为甜瓜生产中铜制剂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在甜瓜苗期开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六种铜制剂,测定主蔓长、茎粗最大功能叶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在甜瓜铜害发生盛期统计病叶率及铜害指数。【结果】六种铜制剂在稀释1 000倍液下,对甜瓜各项生长指标、单瓜重影响较小,其中46%可杀得叁仟可湿性粉剂影响最小,病叶率和铜害指数分别为9.00%和14.83%;除B4、C4处理之外,六种铜制剂不同稀释倍液对甜瓜中心含糖量均无显著影响;随着铜制剂浓度的增大,铜害发生程度越来越严重,六种铜制剂在稀释500倍液下,甜瓜植株铜害加剧。【结论】六种铜制剂中,99%乙酸铜对甜瓜植株极易产生铜害,99%硫酸铜次之,33.5%喹啉铜悬浮剂、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3%松脂酸铜乳油和46%可杀得叁仟水分散粒剂对甜瓜相对安全。

    光合细菌叶面肥喷施对设施有机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曾军, 武磊, 高雁, 张卓, 林青, 刘建伟, 杨红梅, 霍向东, 史应武
    2023, 60(12): 3018-302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7
    摘要 ( )   HTML ( )   PDF(698KB) ( )  

    【目的】研究设施番茄盛果期叶面喷施光合细菌叶面肥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设施番茄高效生产及叶面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研868番茄品种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设施大棚,设置光合细菌组、鱼蛋白组、清水对照(CK,不施叶面肥)共3个处理,于番茄盛果期开始每7 d叶面喷施1次,共计喷施4次,测定各处理前和处理后不同时间段内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病害指数,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趋势相比,喷施光合细菌和鱼蛋白后7~14 d均能提高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之后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但光合细菌组下降幅度最低;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与番茄叶片的病害指数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性,光合细菌组叶面白粉病全程发病指数最低,而鱼蛋白组在前14 d发病指数相对较低,而14 d之后发病指数较高,对照组发病最为严重。光合细菌组和鱼蛋白组净光合速率前14 d显著增加,之后有所降低,其中光合细菌组增加幅度最大并且下降幅度最小,对照组呈现出线性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光合细菌组番茄品质最佳,其中可溶性糖增加了62.5%,抗坏血酸提高了81.7%,平均单株产量增产率达到了33%,而鱼蛋白组仅在总酸上显著提高,其他指标提升差异不显著。【结论】设施有机番茄盛果期叶面喷施光合细菌叶面肥品质和增产效果最佳,其主要机理可能是通过减缓番茄老叶叶绿素的降解以及抑制番茄叶面白粉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实现的。

    不同类型和密度的诱捕器对桃小食心虫诱捕效果评价
    赵雯慧, 刘旭坤, 阿尔孜姑丽·肉孜, 吐尔逊·阿合买提, 付开赟, 丁新华, 贾尊尊, 阿地力·沙塔尔, 郭文超
    2023, 60(12): 3025-303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8
    摘要 ( )   HTML ( )   PDF(1177KB) ( )  

    【目的】研究最适的粘虫板和诱捕器以及最优的诱捕器悬挂密度,为桃小食心虫的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结合6种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和3种不同类型的的诱捕器,以及设置3种不同诱捕器悬挂密度,对比桃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结果】在红色、绿色、白色、黄色、黑色、蓝色6种颜色的粘虫板中,白色粘虫板对桃小食心虫的诱捕量显著高于他颜色粘虫板;三角形诱捕器逐日诱蛾量为(12.35±2.24)头、桶形诱捕器逐日诱蛾量为(1.23±0.29)头、自制水瓶诱捕器逐日诱蛾量为(0.63±0.12)头,其中三角形诱捕器与桶形诱捕器和自制水瓶诱捕器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桶形与自制水瓶诱捕器之间无差异;不同悬挂密度诱捕器对桃小食心虫诱蛾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地挂3个667m2诱捕器平均总诱蛾量为(13.36±2.11)头,地挂6个667m2诱捕器平均总诱蛾量为(19.46±1.28)头,地挂9个667m2诱捕器平均总诱蛾量为(27.56±5.61)头,9个/667m2、3个/667m2和6个/667m2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白色粘虫板和三角形诱捕器对桃小食心虫成虫诱捕效果最好;悬挂9个/667m2诱捕器可有效控制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数量。

    马铃薯病毒病病原RT-PCR分子鉴定
    杨茹薇, 刘易, 李江涛, 古丽米拉·热合木土拉, 罗正乾, 徐琳黎, 沈洪飞
    2023, 60(12): 3032-304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19
    摘要 ( )   HTML ( )   PDF(1266KB) ( )  

    【目的】研究中国新疆马铃薯主产区的病毒病发病种类,分析该区域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原,为马铃薯病毒病科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在我国新疆马铃薯主产区乌鲁木齐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巴里坤县、泽普县采集马铃薯病毒病疑似感病样本87份,并对样本进行RT-PCR检测,对于阳性样本的CP基因进行克隆及测序,完成同源性、地理来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87份样本中检测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检出率分别为100%、37.93%、6.89%,以PVY检出率最高,未检出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PVY是危害该区域马铃薯样本的主要病毒病原。试验对PVY阳性带病样本进行克隆与序列比对,其中5份样本CP基因序列与中国(福建、山东、江苏)及波兰等地分离物一致性达到100%,与其他国家的分离物的一致性达到99.04%以上。【结论】我国新疆马铃薯主产区主要由PVY、PVS、PLRV的一种或多种病毒所侵染,其中PVY病原较严重。

    三种迷向装置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刘旭坤, 阿尔孜姑丽·肉孜, 朱晓峰, 吐尔逊·阿合买提, 赵雯慧, 付开赟, 丁新华, 贾尊尊, 阿地力·沙塔尔, 郭文超
    2023, 60(12): 3041-3048.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0
    摘要 ( )   HTML ( )   PDF(980KB) ( )  

    【目的】筛选出新疆阿克苏地区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mura防控效果最佳的迷向装置,提出适宜当地基于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的防治技术。【方法】定点监测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动态,设计在枣园选择距地面3.5与2 m处悬挂迷向丝、迷向管以及缓释迷向袋等不同类型迷向装置,监测并计算其迷向率与蛀果率,筛选适宜高效迷向装置和悬挂高度。【结果】迷向丝、迷向管和缓释迷向袋悬挂高度2与3.5 m蛀果减退率分别为77.36%和90.00%、98.42%和93.15%、93.69%和94.21%;不同迷向装置悬挂高度2与3.5 m,平均迷向率分别为94.81%和89.38%。三种迷向装置防治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迷向管控制效果最优,其次为缓释迷向袋的防治效果,迷向丝的防治效果相对较低。不同迷向装置在悬挂高度3.5 m的防治效果优于悬挂高度2 m的防治效果。【结论】在枣园采用每667m2有效成分为顺-7-二十碳烯-11-酮的三种装置中,控制有效成分含量3 g/667m2,配置迷向丝40个/667m2、迷向管20个/667m2和缓施迷向袋6个/667m2均有较好的防效。生产中可使用迷向管和缓释迷向袋用于防治桃小食心虫。

    畜牧兽医·微生物·农业装备工程与机械化
    2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海南株的ORF5基因分析
    马佳镁, 钟植文, 范悦轩, 黄春媛, 郑佳馨, 曹芳芳, 王金泉, 刘光亮, 曹宗喜
    2023, 60(12): 3049-3056.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1
    摘要 ( )   HTML ( )   PDF(1605KB) ( )  

    【目的】鉴定我国海南省新发现的2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株HNHK1-2021和HNLG1-2021的进化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对ORF5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利用MegAlign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利用MEGA X软件邻接法构建进化树。【结果】PRRSV HNHK1-2021和HNLG1-2021毒株核苷酸相似性为82.9%,推导氨基酸相似性为82.6%。HNHK1-2021毒株和NADC30类 PRRSV、QYYZ类 PRRSV、VR-2332类PRRSV以及JXA1类PRRSV序列比对,80.8% ~ 82.8%、90.2% ~ 92.0%、82.1%~83.4%、81.9%~84.4%,推导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2.1% ~ 84.6%、91.5% ~ 94.5%、80.1% ~ 83.1%、82.6% ~ 84.6%;HNLG1-2021毒株和NADC30类PRRSV、QYYZ类PRRSV、VR2332类PRRSV以及JXA1类PRRSV序列比对,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3.7% ~ 84.6%、81.8% ~ 83.6%、97.7% ~ 99.5%、85.6% ~ 90.4%,推导氨基酸相似性为83.6% ~ 85.1%、81.1% ~ 82.6%、96.0% ~ 98.5%,86.1% ~ 90.5%。【结论】2株病毒株均属于北美型PRRSV,HNHK1-2021毒株属于QYYZ类PRRSV(谱系3)。HNLG1-2021毒株属于VR-2332类PRRSV(谱系5)。

    番茄早疫病菌dsRNA多样性分析
    刘升学, 李思琪, 王晓东, 杨德松
    2023, 60(12): 3057-306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2
    摘要 ( )   HTML ( )   PDF(732KB) ( )  

    【目的】研究番茄早疫病菌携带dsRNA的多样性,为筛选具有生防作用的真菌病毒提供依据。【方法】从石河子周边加工番茄种植区采集典型症状的组织样品,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纯培养;提取 dsRNA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明确携带dsRNA 的情况。选择6个菌株,通过随机引物RT-PCR、序列分析,研究Blast对携带病毒种类及分类。【结果】从分离到的191株番茄早疫病菌菌株中提取dsRNA,有43株中检测到1-4条dsRNA条带,带毒率为22.5%。不同菌株携带dsRNA的大小不尽相同。对6株菌株的dsRNA进行序列测定、组装得到Contigs, Blast比对、分析,鉴定出7种dsRNA病毒和2种+ssRNA病毒,分别与整体病毒科(Totiviridae)、双分病毒科(Partitiviridae)、产黄青霉病毒科(Chrysoviridae)、芜菁黄花叶病毒科(Tymoviridae)和裸露病毒科(Narnaviridae)成员存在序列同源性。【结论】番茄早疫病菌携带 dsRNA存在多样性,不仅携带多种病毒,而且还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已经检测到的9种病毒分属于TotiviridaePartitiviridaeTymoviridaeTymoviridaeNarnaviridae,有些病毒是已经报道的病毒或其新株系,有些则是未被揭示的新病毒。

    中度嗜盐菌Halomonas salifodinae N35-6产四氢嘧啶的培养基优化
    林青, 秦新政, 高雁, 曾军, 娄恺, 时红玲, 霍向东
    2023, 60(12): 3065-307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3
    摘要 ( )   HTML ( )   PDF(1115KB) ( )  

    【目的】优化从新疆哈密七角井盐湖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四氢嘧啶产量较高的中度嗜盐菌N35-6发酵培养基。【方法】以四氢嘧啶产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成分,利用HPLC检测四氢嘧啶产量。【结果】从七角井盐湖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能够产四氢嘧啶的细菌,经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为Halomonas salifodinae,并命名为H.salifodinae N35-6,该菌株四氢嘧啶产量能够达到0.83 g/L。【结论】中度嗜盐菌Halomonas salifodinae N35-6具有高产四氢嘧啶的潜力。

    三种昆虫病原线虫非生物胁迫耐受特性及其共生菌抑菌作用
    陈澄, 侯新强, 詹发强, 杨蓉, 包慧芳, 王宁, 史应武, 龙宣杞
    2023, 60(12): 3072-3079.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4
    摘要 ( )   HTML ( )   PDF(1289KB) ( )  

    【目的】研究三种6株系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对温度、盐浓度耐受特性,筛选出对非生物胁迫耐受性较好的株系,并测定其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力,分析其共生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为拮抗病原微生物提供更多新型拮抗菌资源。【方法】采用稀释法统计线虫总数量,分析不同线虫的繁殖能力;分别运用水浴加热法和盐浓度梯度法分析线虫的耐热性、耐盐性;利用梯度稀释法测定其不同剂量对大蜡螟幼虫的致病力;通过涂布法和打孔法测定不同时间段共生菌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从6种线虫中筛选得到一株繁殖和耐受性综合能力较强的菌株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 carpocapsae)XJ-94,每条大蜡螟体内产出的线虫数量为4.96×104 IJs/larva,大蜡螟幼虫产出线虫数量平均为1.24×104 IJs/g;40℃下,处理5 h后,线虫XJ-94存活率为33%,其余株系线虫均已死亡;在17%盐浓度下,处理3 h后,仍有68%的线虫存活。该线虫对大蜡螟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在48 h时,线虫剂量为160 IJs/larva和200 IJs/larva的校正死亡率达到100%。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XJ-94共生菌发酵上清液在48 h时的抑菌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沙门氏菌(Salmonella)。【结论】筛选得到一株繁殖能力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较好的昆虫病原线虫株系,该线虫对大蜡螟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其共生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好。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及分析鲜马乳中挥发性芳香成分
    巴哈提古丽·马那提拜, 姚伟琴, 高沙尔·卡依尔哈力, 郭恒新, 杜拉提·卡衣马尔旦, 艾拉提·格玛迪, 史博, 巩志国
    2023, 60(12): 3080-3085.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5
    摘要 ( )   HTML ( )   PDF(760KB) ( )  

    【目的】比较和研究新疆不同地区鲜马乳中的挥发性芳香成分,为新疆马乳及制品的产业化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伊犁、阿勒泰、塔城三地的鲜马乳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新鲜马乳中挥发性芳香成分。【结果】在鲜马乳中检测出3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伊犁地区鲜马乳中芳香成分21种,阿勒泰地区17种,塔城地区21种;三地共有挥发性香气成分11种,包括辛酸乙酯、辛酸甲酯、癸酸乙酯等3种酯类,辛酸、癸酸、己酸、壬酸、月桂酸这5种酸类,以及1,3-二叔丁基苯、2,4-二特丁基苯酚、二甲基砜。【结论】鲜马乳中的挥发性芳香成分均以酯类和酸类为主,酯类成分中辛酸甲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为主;酸类成分以辛酸和癸酸为主。这些挥发性香气成分之间的叠加、协同、抑制等作用,使得鲜马乳具有区别于牛乳、驼乳等鲜乳的香气。

    磁化不同水质滴灌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朱珠, 王则玉, 许咏梅, 刘迪, 李杨
    2023, 60(12): 3086-3093.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6
    摘要 ( )   HTML ( )   PDF(1134KB) ( )  

    【目的】研究磁化不同水质和电解水滴灌对盐碱土壤盐分的影响。【方法】以121团6连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比分析微咸水、磁化微咸水、磁化渠道水、渠道水和电解水滴灌对盐碱土壤总盐含量、脱盐率、土壤盐分离子以及土壤SAR的影响规律。【结果】土壤剖面平均总盐含量大小比较为T1>T2>CK>T3>T4。磁化微咸水灌溉处理在土层深度30~40cm以及深层土壤内总盐含量显著低于微咸水灌溉处理,磁化渠道水灌溉处理在40cm土层深度以下土壤总盐含量显著低于渠道水灌溉处理。各处理土壤剖面脱盐区的平均脱盐率大小比较为T4>T3>T2>CK>T1,脱盐率达到51.8%~59.36%。与对照处理比较,微咸水灌溉处理土壤剖面脱盐区的平均脱盐率降低了2.18%,磁化微咸水处理增加了7.2%,磁化渠道水处理增加了8.99%,电解水处理增加了13.25%。磁化渠水滴灌有利于增加土壤中Ca2+含量,较滴灌前增加72.59%;同时降低Cl-、Na+和HCO3-含量,降幅为92.23%、67.49%和30.84%。而电解水灌溉有利于土壤剖面SO42-淋洗脱盐,脱盐率为34.09%。磁化渠道水灌溉处理显著降低0~50 cm土层深度处土壤SAR。【结论】磁化水灌溉处理在降低土壤平均总盐含量和增大土壤脱盐率方面优于非磁化水灌溉处理,而电解水灌溉处理最优。电解水和磁化水灌溉有利于土壤盐分和有害盐分离子淋洗脱盐。

    下延叶古当归种子休眠特性与解除方法
    徐珊珊, 王环宇, 陆婷, 刘爱民
    2023, 60(12): 3094-310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7
    摘要 ( )   HTML ( )   PDF(863KB) ( )  

    【目的】研究下延叶古当归(Archangelica decurrens Ledeb.)种子休眠特性并找到解除休眠的方法,为该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下延叶古当归野生种子为材料,通过室内控制实验法对果实和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种子萌发抑制物质进行研究,分析低温层积处理以及赤霉素不同浓度和时间交互处理对其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的影响。【结果】种皮不阻碍种子吸水;种子粉末浸取液对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30~50 d低温层积处理能极显著提高下延叶古当归种子萌发率;果实形态成熟时种胚发育不完全,低温层积能促进种胚发育;使用3 000mg/L赤霉素浸种24 h可使种子萌发率显著提升至72.00%。【结论】下延叶古当归种子休眠是由种子内萌发抑制物和种胚发育不完全共同作用引起的形态生理休眠,播种前将种子低温层积30~50 d,或使用2 000~4 000 mg/L浓度的赤霉素浸种24 h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优化设计与试验
    张伟, 靳范, 李谦绪, 张俊三, 翟修萍, 王善博
    2023, 60(12): 3102-3112.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8
    摘要 ( )   HTML ( )   PDF(1732KB) ( )  

    【目的】设计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风机与双层鱼鳞筛网组合式清选装置,分析风筛装置参数,优化清选装置作业参数,降低清选装置的损失率和含杂率。【方法】对清选装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寻找影响清选装置的因素,利用ADAMS建立运动仿真模型,仿真分析得出运动筛加速度特征曲线。优化设计分析清选风机蜗壳主要参数,以玉米籽粒含杂率和籽粒损失率为试验指标,以风机转速、振动频率、筛网开度为试验因素。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试验因素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清选装置上的物料三种不同运动状态,计算得出清选筛合理的加速度范围。通过对振动筛连杆数学建模分析得出影响籽粒清选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当风机转速为1 050 r/min,振动频率为6 Hz,筛网开度为17 mm时。玉米籽粒含杂率为0.94%,清选损失率为1.19%。【结论】优化后的清选装置各项参数满足行业要求。

    新疆阿克苏地区猪源粪肠球菌耐药性分析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
    王东, 易海波, 李宏博, 秦蕾, 徐琦琦, 吴慧敏, 夏利宁
    2023, 60(12): 3113-312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12.029
    摘要 ( )   HTML ( )   PDF(852KB) ( )  

    【目的】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猪源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从阿克苏地区三个猪场采集的624份肛拭子样,通过肠球菌选择培养基结合粪肠球菌持家基因PCR检测的方法进行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分离的粪肠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使用PCR方法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结果】共分离粪肠球菌160株,分离率为25.6%(160/624)。分离的粪肠球菌对红霉素、泰乐菌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和沃尼妙林的耐药率均达到97.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分离的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21.3%(34/160),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阿克苏地区分离的猪源粪肠球菌耐药谱型在3~10耐之间,其主要谱型为6耐(28.1%)和8耐(30.6%)。【结论】三个猪场均检出ermBermCtet(K)、tet(L)、tet(M)、aac(6')/aph(2")、lsa(E)基因,检出率均达到50%以上;多药耐药基因optrAlsa(E)检出率达到25.6%(44/160)、40.0%(64/160)。


ISSN 1001-4330 CN 65-1097/S
邮发代号:58-18
国外代号:BM3342
主管:新疆农业科学院
主办: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出版单位:《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新疆农业科学院
邮编:830091
电话:0991-4502046
E-mail:xjnykx-h@xaas.ac.cn


版权所有 © 《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网站
微信公众号
淘宝购买
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