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便捷且精准的棉花种子萌发表型的无损检测方法,鉴定不同棉花种质萌发期的耐盐性。【方法】利用150张不同阶段的棉花种子萌发图像生成合成数据集,并以此进行Mask R-CNN模型训练。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60份棉花种子在125 mmol/L NaCl处理下萌发真实图像中的种壳和胚芽进行实例分割和表型提取,计算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胚芽长度,评价60份棉花种子的萌发期耐盐性。【结果】生成的合成数据集包含2 000组合成图像及其相应掩模,利用该数据集训练的Mask R-CNN模型对真实图像中种壳和胚芽的分割准确度在95 %以上,基于模型提取数据获得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胚芽长度和真实测量值高度线性相关(R2 > 0.98,P< 0.001),利用模型能够准确的获取表型。各性状的耐盐指数的聚类分析将60份棉花材料分为4个水平;珂字棉4号(0.95)、MC-30(0.88)、陆8早(0.81)等材料的D值较大,其耐盐性较高。【结论】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合成数据集训练的棉花种子萌发期性状鉴定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无损、快速且精准的鉴定了60份棉花种质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
【目的】研究脱叶剂对熟性不同棉花品种棉铃发育及发育不同时间纤维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上合理选择脱叶剂剂型和棉花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熟性不同的2个棉花品种(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系)为试验材料,使用有效成分不同的2种脱叶剂(瑞脱龙和叶落空)进行喷施处理。喷施3周后,分别收获脱叶剂喷施时发育30、35、40、45和50 d和自然吐絮(CK)棉铃籽棉,测定单铃重、衣分、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和伸长率。【结果】(1)棉花早熟品种发育40 d以上、晚熟品系发育50 d以上棉铃喷施脱叶剂对铃重影响不大,相较瑞脱龙,叶落空对铃重的影响更大。喷施2种脱叶剂后,2种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发育不足40 d棉铃衣分均显著降低,铃期达到45 d后棉铃衣分与CK差异不显著;(2)瑞脱龙对棉花早熟品种铃期分别达到45 d的马克隆值、40 d的伸长率、35 d的纤维长度和整齐度指数、30 d的断裂比强度影响差异不显著,对于晚熟品系,同样不受影响的铃期要比早熟品种增加5~10 d以上。相较瑞脱龙,叶落空对棉花纤维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更大,且在晚熟品种上表现更显著。【结论】早熟棉花品种石大棉268发育达到40 d、晚熟品系石大棉451发育达到45 d及以上铃期的棉铃各项指标受脱叶剂的影响较小。敌草隆成分较少的瑞脱龙对棉花铃重、纤维品质的影响更小。生产上应选用早熟品种和敌草隆成分较低的脱叶剂,同时铃期达到40 d以上时喷施脱叶剂。
【目的】筛选新疆北疆花生生产上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方法】以花育25为供试品种,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置5月3日、5月10日和5月17日3个播种时间,4个种植密度分别为13.0×104 、14.5×104 、16.0×104 和17.5×104 穴/hm2,分析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花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播期推后,花生主茎高、分枝数以及叶面积指数均呈降低趋势;花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则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在5月10日播期处理时最高;花生蛋白质、脂肪以及油酸含量均在5月3日播期处理时最高。种植密度对花生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也均有显著影响,密度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低密种植时更有利于提高花生籽粒品质。【结论】播期和密度互作对花生整个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均显著。新疆北疆花生宜播种时期为5月3~10日,适宜种植密度在14.5×104~16.0×104 穴/hm2。
【目的】探究膜下滴灌棉田追施硅肥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分析追施硅肥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的机制,筛选出硅肥最佳施用浓度,为硅肥在棉花上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用中棉113(生育周期115 d)为材料,分别于棉花蕾期、花期追施硅肥。CK(常规施肥 + 0 kg/hm2 SiO2)、S1(常规施肥 + 7.2 kg/hm2 SiO2)、S2(常规施肥 + 14.4 kg/hm2 SiO2)、S3(常规施肥 + 21.6 kg/hm2 SiO2),分析施用硅肥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追施硅肥的棉花株高低于对照;茎粗高于对照;追施硅肥能显著增加棉花的根、茎、叶和蕾花铃的干物质积累量(P<0.05)。S2施用量效果最佳。追施硅肥能显著提高棉花单株铃数(8.6%)和单铃重(10.2%)(P<0.05),提高棉花籽棉产量(25.1%)和皮棉产量(23.0%)(P<0.05)。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有所提高。【结论】随水滴施硅肥可以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增加生物量及产量,并提升品质。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量处理对棉花的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方法】在新疆博乐市设置大田试验,以正常灌溉量为对照(3 360 m3/hm2),设置(正常灌溉的80%,2 688 m3/hm2、正常灌溉的60%,2 016 m3/hm2、正常灌溉的40%,1 344 m3/hm2)不用水分梯度,测定棉花不同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结铃和脱落特征,采收期测定棉花产量构成。【结果】(1)相比正常灌溉处理,亏缺灌溉使棉花的蕾期、花期、盛铃期、吐絮期分别提前了0~4 d、2~6 d、2~7 d、3~11 d。(2)蕾期之后,棉花株高、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单株蕾铃数均表现出随着灌溉量减少而降低的趋势;主要分布在冠层中下部的结铃和坐果数均随灌水量减少而降低。(3)棉花整株生物量表现出灌溉量减少而降低趋势。(4)籽棉产量表现出灌溉量减少而降低趋势,正常灌溉处理籽棉产量达 8 120 kg/hm2,分别比亏缺灌溉处理高出7.0%~32.4%,主要由单株铃数降低所致;随着灌溉量减少,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逐渐提高,重度缺水处理最高,达 4.19 kg/m3。【结论】适度的亏缺灌溉有助于提前棉花开花和结铃时间,缩短棉花生育期。
【目的】研究不同滴水冬灌定额对“干播湿出”播种质量、棉花生理、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确定节水增效的休作期棉田墒情调控策略。【方法】采用在棉田休作期少量灌水调控墒情,春季开播后“干播湿出”的灌水方式,共设计9个处理,冬灌滴灌定额设4个梯度:休作期冬灌滴灌(W1S0~W4S0):600、900、1 200和1 500 m3/hm2;春季播种后采用非“干播湿出”和“干播湿出”2种方案,“干播湿出”定额为225 m3/hm2(W1S1~W4S4),常规冬灌2 250 m3/hm2为对照处理。【结果】滴灌冬灌+“干播湿出”对比仅冬灌处理能够促进苗期棉花生长(株高茎粗显著高于非“干播湿出”及常规冬灌),W1S1~W4S4处理可在棉花营养生长转生殖生长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株高过度增长,其中处理W3S3及W4S4最为显著;滴灌冬灌+“干播湿出”可提高苗期及蕾期叶面积指数,花铃期后期W1S0~W4S0处理叶面积指数稍高于CK及W1S1~W4S4处理;W1S1~W4S4处理干物质总积累量显著大于W1S0~W4S0处理,可促进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W3S3、W4S4处理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比例可占50%以上;花铃期后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干物质积累总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滴灌冬灌+“干播湿出”产量高于仅滴灌冬灌处理及常规冬灌,其中处理W4S4的产量比冬季滴灌的W4S0处理高出18.8%、比CK高出13.5%左右。【结论】休作期滴灌冬灌调控下“干播湿出”灌水模式可再节约灌溉用水24%~36%情况下显著提高棉花产量3.5%~13.5%。
【目的】研究金冠、维纳斯黄金、瑞雪3个黄绿色系苹果品种果实成熟过程中品质动态变化,并分析3个品种的最佳采收期。【方法】构建3个品种的淀粉染色图谱,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液相色谱测定糖组分及酸组分。【结果】随着果实成熟度的推进,3个黄绿色系苹果品种果实单果重、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淀粉指数及糖组分均呈上升趋势,而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抗坏血酸(VC)含量、酸组分随着采收期的延长则呈下降趋势。成熟过程中淀粉指数与于果实硬度、可滴定酸、VC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采收期Ⅰ、Ⅱ、Ⅲ是供试3个品种的适宜采收期,该采收期淀粉染色等级为4~6级。金冠苹果染色等级达到4、5、6级的时间分别为盛花后147、153和160 d,维纳斯黄金染色等级达到4、5、6级的时间分别为盛花后173、180和187 d,瑞雪染色等级达到4、5、6级的时间分别为盛花后187、193和200 d。
【目的】分析与评价精简化栽培下不同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筛选适合于精简化栽培番茄的种质资源、培育适应该栽培方式的番茄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103份有限生长型番茄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露地精简化栽培管理,测定13项质量性状和11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聚类、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结果】2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12%~185.25%;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32~2.062;在276对性状相关性中,显著相关(P<0.05)和极显著相关(P<0.01)的性状各有28对;103份番茄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Ⅲ类材料株型较为直立,果实整齐度和单株产量高,可作为适于精简化栽培杂交组合的亲本材料。13个性状归纳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5.969%;D值排序排名前5的材料依次是21CL2597、21CL2577、21CL2571、21CL2631和21CL2654。【结论】103份种质材料精简化栽培下遗传多样性丰富,21CL2597、21CL2577、21CL2571、21CL2631和21CL2654适于精简化栽培。
【目的】探究库尔勒香梨生长和果实的形成对水、氮、磷、钾的响应,为库尔勒香梨提质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库尔勒香梨为试验对象,设置水、氮、磷、钾4个因素,其中水设2个水平;氮、磷、钾各设3个水平,即水(2 400、3 600 kg/hm2)、氮(150、300和450 kg/hm2)、磷(112.5、225和337.5 kg/hm2)、钾(55、110和165 kg/hm2),测定梨树生长量、果实品质和产量。【结果】(1)处理W1N2P3K1枝条生长量最高,处理W2N3P2K1枝条直径最大。处理W2N2P2K1对于枝条生长量表现最佳,枝条直径结果与实际测量一致。(2)处理W1N2P3K1果形生长趋势最接近拟合生长曲线,R2最接近1,最符合生长规律。(3)处理W1N1P2K3得分排名最高,果实品质表现最佳。(4)处理W1N3P3K3库尔勒香梨产量最高且单果重表现相对较优。【结论】综合梨树生长、果实品质及实际产量,优选出W1N3P3K3处理下库尔勒香梨生长、果实品质及产量表现较优。
【目的】研究拉枝角度对叶片大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拉枝角度,为枣的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主干形骏枣的枣头枝进行70°、90°、110°共3个水平的拉枝角度处理,以不拉枝角度为对照,分析不同拉枝角度的叶片大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拉枝角度90°处理的叶片大小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显著高于拉枝角度70°和110°处理。拉枝角度90°处理叶片的Pn、Gs和Tr日均值均显著高于拉枝角度70°、110°和对照,分别为13.36 μmol/(m2·s)、0.36 mol/(m2·s)、10.29 mmol/(m2·s),3个拉枝角度处理和对照的Pn、Gs、Ci和Wue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拉枝角度为90°的处理,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拉枝角度70°、110°处理和对照。【结论】主干形骏枣适宜的枣头枝拉枝角度为90°,有利于主干形骏枣叶片生长、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提高。
【目的】探究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样养分、酶活性及枸杞品质的影响,为改善枸杞果实品质及提升枸杞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杞7号为材料,常规施肥为对照(CK)、常规施肥+单株施生物有机肥2 kg(T1)、常规施肥+单株施生物有机肥4 kg(T2)、常规施肥+单株施生物有机肥6 kg(T3)和常规施肥+单株施生物有机肥8 kg(T4)共设5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施肥量下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及枸杞果实品质差异。【结果】与常规施肥(CK)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得到显著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其中T2、T3处理土壤改良效果明显;施用生物有机肥后枸杞抗坏血酸、蛋白质、总糖、黄酮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其中T3处理效果最佳,并较CK增加15.60%、89.33%、28.96%和41.67%;枸杞果实产量在初果期时T2处理效果最佳,与CK处理相比增产31.81%,头茬果熟期和夏果盛期时T3处理效果最佳,与CK相比增产109.47%、105.49%。【结论】生物有机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良土壤肥力提升土壤酶活性,且枸杞品质得到改善,其中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单株施生物有机肥6 kg效果最佳,对枸杞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操作单元对非浓缩还原(NFC)枸杞汁品质的影响,为调控果汁内在品质,延长果汁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鲜枸杞为原材料,进行榨汁、钝酶、均质、超声和灭菌处理,并采集不同加工操作单元的样品,分析其对理化和营养指标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聚类热图法分析不同加工操作中对NFC枸杞汁挥发性物质和理化品质影响较大的单元。【结果】不同加工操作单元中,均质和超声处理对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非酶褐变指数、黄酮、甜菜碱和胡萝卜素等理化和营养品质无明显差异(P>0.05)。钝酶和灭菌后果汁固酸比分别提高了4.4%和5.1%,浊度提高了68.2%和10.3%,灭菌后果汁离心沉淀率降低了8.7%。总酚、黄酮、DPPH和Abts的含量在钝酶降低了18.8%、0.51%、4.73%和2.2%,在灭菌后降低了22.5%、0.4%、12.8%和55.6 %。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较热处理前分别降低了35.6%和31.8%。【结论】不同加工操作单元中热处理(钝酶和灭菌)对非浓缩还原(NFC)枸杞汁品质及香气成分影响较大。
【目的】针对新疆玉米茎腐病优势致病菌株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verticillioides)毒力测定,筛选出高效的种衣剂种类及其最佳施药量,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结合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评价5种种衣剂对拟轮枝镰孢菌的室内抑菌效果和田间防效。【结果】5种供试种衣剂对该菌株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EC50为0.185 2 ~9.358 4 mg/L。35 g/L洛菌·精甲霜FS 175 mL/100kg种子包衣处理防效最高,为84.96%,其余依次为18%噻灵·咯·精甲FS 250 mL/100kg种子、30%嘧·咪·噻虫嗪FS 750 mL/100kg种子、35 g/L洛菌·精甲霜FS 150 mL/100kg种子和18%噻灵·咯·精甲FS 200 mL/100 kg种子,防效为74.11%~84.72%。【结论】新疆玉米镰孢茎腐病田间防治的种衣剂及其施药量分别为35 g/L洛菌·精甲霜FS 125~175 mL/100kg种子 、18%噻灵·咯·精甲FS 150~250 mL/100kg种子、4%精甲·咯菌腈FS 120~150 mL/100kg种子和30%嘧·咪·噻虫嗪FS 600~750 mL/100kg种子。
【目的】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混合发生区,采用一种对玉米螟无损伤的提取方法,高效建立纯系种群,准确分离鉴定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为后期开展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螟虫蜕为材料,建立一套无形态特征损伤、经济适用、操作简单、快速且能满足后续PCR扩增检测技术的DNA提取方法。基于筛选试剂盒法(KM)、蛋白酶法(PM)、CTAB法(CM)等常用DNA提取方法,提取玉米螟虫蜕DNA、靶标COI序列扩增、琼脂糖凝胶检测。【结果】虫蜕有效的提取方法为处理3:蛋白酶法,其中蛋白酶法提取虫蜕的DNA浓度最高,为(23.03±0.01) ng/μL,但其纯度不高,不利于后续PCR扩增。处理3提取虫蜕的DNA浓度平均值为(8.46±0.22)ng/μL,符合提取要求,纯度较高为1.86,满足后续PCR扩增试验。【结论】处理3与蛋白酶法可以用于大批量提取玉米螟虫蜕gDNA,种群鉴定具有对玉米螟无损伤、成本低、步骤简单、避免氯仿和异丙醇伤害等优点,处理3较蛋白酶法有较高的扩增效率。
【目的】筛选适用于新疆喀什地区番茄潜叶蛾防控药剂,为该地区番茄潜叶蛾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浸叶法,评价4种杀虫剂对番茄潜叶蛾2龄幼虫的杀虫效果,并验证其杀虫效果。【结果】番茄潜叶蛾对4种供试杀虫剂均有较高敏感性,其药剂敏感程度为0.5%苦参碱EC(0.05 mg/L)>0.3%印楝素SL (0.49 mg/L)>5%甲维盐ME (0.68 mg/L)>20%啶虫脒SP (1.27 mg/L)。番茄潜叶蛾幼虫在使用4种供试杀虫剂后防治效果显著,各药剂在药后14 d后防效均可达到90%以上。【结论】20%啶虫脒SP、5%甲维盐ME、0.5%苦参碱EC和0.3%印楝素4种杀虫剂可作为新疆喀什地区防治番茄潜叶蛾的有效药剂。
【目的】分析Ap的种群动态的信息,研究As种群的种群动态规律性,对比分析2个不同粉虱种群的消长动态及差异性,为进一步揭示2个种群间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连续2年在室外条件下选择当地主要种植的甘蓝、青菜(油白菜)、油麦菜及入侵菊科杂草毒莴苣作为供试植物,探讨欧洲甘蓝粉虱Aleyrodes proletella L.和Aleyrodes sp.的寄主选择性,比较研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2种粉虱的种群消长动态。【结果】毒莴苣和油麦菜是Aleyrodes proletella L.种群最主要的春夏寄主,油麦菜是主要的夏秋寄主;毒莴苣是Aleyrodes sp.种群春夏秋最主要的寄主;2种寄主均有利于若虫取食、存活和发育,可使2种欧洲甘蓝粉虱种群密度达到较高的水平;甘蓝为2种粉虱种群主要的越冬寄主。7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混合种群在毒莴苣上的为害盛期,其卵、若虫、伪蛹和成虫的总密度为 40.7头(粒)/cm2;8月上旬,混合种群若虫、伪蛹的密度在油麦菜上达到最高峰,为0.7头/cm2。在寄主毒莴苣上,Aleyrodes proletella L.种群虫口密度在6月下旬达到最高水平,为0.54头/cm2,之后因天敌寄生和迁移至油麦菜等其他寄主植物,虫口密度逐渐开始下降并趋于零;在油麦菜上,Aleyrodes sp.种群若虫暴发的时间相对滞后。【结论】Aleyrodes proletella L.和Aleyrodes sp.2个种群的消长动态具有显著性差异。
【目的】研究新疆野果林不同植被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法】选择环境条件相似的新疆野苹果优势林、新疆野杏优势林、多个树种共生林和林中草地4种不同类型的林地作为样地,采集4种样地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测定,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4种样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结果】(1)4种土壤中的全氮、全钾、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都无显著差异,而多个树种共生林内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内土壤全磷的含量。(2)4种土壤中细菌的OTU数显著高于真菌,新疆野杏优势林的土壤细菌、真菌丰度最高,草地的土壤细菌、真菌丰度最低。新疆野苹果优势林内土壤细菌共鉴定出30门76纲135目185科233属,土壤真菌共鉴定出7门20纲40目70科90属;新疆野杏优势林内土壤细菌共鉴定出31门78纲141目183科220属,土壤真菌8门17纲35目69科94属;多个树种共生林内土壤细菌共鉴定出29门75纲137目179科221属,土壤真菌共鉴定出7门15纲31目53科72属;林中草地内土壤共鉴定出28门72纲126目162科201属,土壤真菌共鉴定出5门13纲35目61科84属。(3)门分类水平的细菌群落中,优势菌为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在真菌群落中优势菌为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属分类水平下,优势细菌属为RB41属和Rokubacteriales属,优势真菌属为Humicola属、被孢霉属和Linnemannia属。【结论】新疆野果林不同植被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林地的土壤微生物种类最丰富,而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种类较为贫乏。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1年春季种植 (SPS1)、2年春季连作种植(SPS2)以及一年夏季种植(SUS)板蓝根对板蓝根根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板蓝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结果】根内真菌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 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和毛霉门Mucoromycota组成。与SUS相比,SPS1显著降低了杓兰菌根菌Neonectria以及青霉菌Penicillium的相对丰度,但是却提高了头珠霉属Oedocephalum的相对丰度, SPS2显著增加了土壤Ascomycota和Chytridiomycota的丰度,显著降低了Mortierellomycota的丰度;但提高了镰刀菌Fusarium,黄曲霉 Aspergillus,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赤霉属Gibberella以及新月双镰孢Bisifusarium物种的相对丰度。与SPS1相比,SPS2显著降低了Mortierella和 Plectosphaerella的相对丰度,但提高了镰刀菌Fusarium,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和杓兰菌根菌Neonectria的相对丰度。【结论】不同种植模式下板蓝根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差异,连续种植会降低有益真菌丰度和增加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连作障碍的风险。
【目的】研究新疆吐鲁番葡萄干矿物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母质土壤矿物元素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以吐鲁番市红柳河、海力其汗庄园、葡萄瓜果研究所和辟展乡4个葡萄园的无核白鸡心葡萄干及其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测定样品中26种矿物元素含量。【结果】土壤矿物元素在不同葡萄园及不同年份间分布规律较为一致, 含量为Al> Fe> Ca> Na> K> Mg> Ti> Mn> Ba> Sr> V> Rb> Zn> Cu> As> Ce> Li> Cr> Y> Ni> Pb> La> Co> Sc> Cs> Mo, 表层与母质土壤矿物元素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葡萄干矿物元素含量呈现不同量级, K(≥ 10 000 mg/kg); Ca、Mg、Na(1 000~100 mg/kg); Fe、Al(100~10 mg/kg); Sr、Rb、Cu、Mn、Ti、Zn(10~1 mg/kg); Ba、Mo、Li(1~0.1 mg/kg); Cr、V、Ni、Pb、As、Ce、Cs、Co、La、Y(0.1~0.01 mg/kg); Sc(< 0.01 mg/kg)。【结论】4个葡萄园葡萄干高含量矿物元素的富集情况为K、Ca、Mg(红柳河>瓜果研究所>海力其汗庄园>辟展乡);Na(辟展乡>海力其汗庄园>瓜果研究所>红柳河);Fe(瓜果研究所>红柳河>辟展乡>海力其汗庄园)。葡萄干不同矿物元素与土壤各矿物元素间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性。
【目的】分析保温被材料选用依据,确定适合日光温室性价比和安全性的保温被各层材料,为日光温室保温材料的设计、选用和使用维护提供合理依据和参考。【方法】保温被的保温特性以传热系数来表征, 保温被的传热系数用静态热箱测试法测量。在一维稳定传热的状态下,测定覆盖材料试件两侧的空气温度差和通过试件的热流量,再根据热流量求得覆盖材料的传热阻等与保温性能有关的参数。【结果】日光温室前屋面保温被材料层数越多,传热阻越大,传热系数变小,保温性能越好。一般保温被传热阻在0.8~2.7 (m2·℃)/W。选择保温被时,主要考虑传热阻。首选外层材料是防水材料、中间材料为保温棉的保温被。优选外层材料无纺布,中间材料珍珠棉、夹心棉的保温被。保温被外层材料均是无纺布时,保温被中间材料选保温棉和毛网卷。【结论】外层材料是防水材料,中间材料是保温棉的保温被适合新疆日光温室,性价比和安全性都好。
【目的】探究低能耗组装式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对室内土壤环境的影响,为该新型日光温室越冬茬作物栽培以及环境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研究选取低能耗组装式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新型日光温室)为试验温室,普通砖墙结构日光温室为对照温室,分析试验温室和对照温室的主要土壤环境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对土壤进行分层研究的方法,确定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结果】新型日光温室相对于砖墙日光温室,其夜间室内表层土壤温度提高30.1%,-50~-60 cm土壤温度提高20.85%,新型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均显著高于砖墙结构日光温室(P<0.05)。新型日光温室不同土壤深度的含水量相对于传统温室,均显著降低(P<0.05),在-10 cm土壤深度时,新型日光温室土壤含水量降低11%;在-20 cm土壤深度时,新型日光温室土壤含水量13.29%;在-30 cm土壤深度时,新型日光温室土壤含水量降低2.68%;在-40 cm土壤深度时,新型日光温室土壤含水量降低6.63%;在-50 cm土壤深度时,新型日光温室土壤含水量降低8.07%;在-60 cm土壤深度时,新型日光温室土壤含水量降低10.74%。新型日光温室较传统温室,其深层土壤总氮含量提高21.26%,土壤总碳含量提高12.07%,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19.95%。【结论】新型日光温室在冬季夜间拥有更高的土壤温度与更低的土壤湿度。同时,新型日光温室在控制氮素等元素淋溶迁移方面相较于传统日光温室也有明显改变,更好地保持耕作层土壤肥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深层土壤以及地下水的破坏,促进设施农业的绿色发展。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甜樱桃不同栽培模式下果实品质差异性,为新疆北疆日光温室甜樱桃栽培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北疆日光温室主栽品种美早甜樱桃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测定直立和一边倒2种栽培模式下甜樱桃果实成熟期24项品质指标,采用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筛选核心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建立综合品质评价模型。【结果】不同栽培模式甜樱桃果实各项指标存在差异,其中甜度值、可食率、总酸、a*和葡萄糖为甜樱桃果实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建立了甜樱桃果实品质评价模型Y(综合得分)=0.121×可食率的标准化值+0.075×a*的标准化值+0.199×甜度值的标准化值+0.068×总酸含量的标准化值+0.037×葡萄糖含量的标准化值。【结论】直立栽培模式下甜樱桃果实综合品质优于一边倒栽培模式。
【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10份梯牧草植株形态特征与产量性状,为筛选出适合新品种培育的优异种质材料提供依据。【方法】以收集的新疆不同地区9份野生梯牧草和1份栽培种为材料,采用同质园试验,通过主成分、聚类及灰色关联度等分析与评价筛选优异种质。【结果】(1)10份梯牧草材料之间除茎节数、穗宽和千粒重外,其他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变异系数在5.32%~30.15%,其中穗叶距变异最大。(2)在产量性状上,不同材料间差异性显著,牧草产量在5 233.33~9 844.33 kg/hm2,种子产量在34.08~105.2 kg/hm2。(3)牧草产量与旗叶长呈显著正相关,与穗叶距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产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茎粗、叶宽和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叶距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千粒重与植株形态特征之间差异性不显著。(4)前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6.47%。(5)聚类分析将梯牧草分为4个类群,其中T9和T10表现出植株最高、旗叶较长、穗叶距最小、穗部较大、种子饱满、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最高。【结论】T9与T10两份材料各特征的表现均较其他材料优异,可作为优异种质材料选择的首选对象。
【目的】分析伊犁河流域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的演变,为合理利用该草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990~2022年Landsat数据与实测数据相结合,构建伊犁河流域草地AGB反演模型,分析该流域及流域内10个县(市)草地AGB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稳定性,并运用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揭示草地的历史演变规律。【结果】在建立的回归模型中,二次函数反演模型精度最高,其验证精度为71.22%,可用于伊犁河流域草地AGB反演;在时间变化上,1990~2022年伊犁河流域草地AGB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270.60 g/m2增加到2022年的500.22 g/m2,增长速率为8.96 g/(m2·a),其中新源县增加速率最快,为14.57 g/(m2·a);霍尔果斯市增加速率最慢,为4.33 g/(m2·a)。在空间变化上,东部新源县、尼勒克县,南部巩留县、昭苏县及北部伊宁县偏高,西部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偏低的分布格局;在变化趋势上,伊犁河流域草地AGB主要以改善为主,占草地总面积的59.67%。【结论】近33年来伊犁河流域草地AGB呈现出“大部改善,局部稳定,少量退化”的状态,气候的“暖湿化”以及草地保护的完善为草地AGB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的】筛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最佳混播比例,为获得高品质牧草提供混播组合和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豆(豆科牧草)∶禾(禾本科牧草)为A(3∶7)、B(4∶6)、C(5∶5)、D(6∶4)、E(7∶3)、单播紫花苜蓿(MX)和单播冰草(BC),利用牧草养分指标检测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比例豆禾混播对牧草品质的影响。【结果】混播当年牧草品质与混播比例差异显著,各混播处理与紫花苜蓿单播相比粗脂肪含量均有显著提升(P<0.05);C处理下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分别为38.64%、27.51%;粗蛋白含量为19.01%;全碳、全氮、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分别为40.21%、3.04%和41.77%。不同处理采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排序结果为BC>C>A>D>E>B>MX。【结论】紫花苜蓿和冰草混播可改善牧草的品质,混播牧草品质优于紫花苜蓿单播,且在混播各处理中以豆禾5∶5为最佳混播比例。
【目的】研究新疆东疆地区新疆驴和南疆地区新疆驴产奶量及泌乳规律的差异。【方法】选取65头东疆地区(半舍饲半放牧)新疆驴;70头南疆地区(舍饲)新疆驴;通过逆多项式模型、立方模型、六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泌乳曲线,探究东疆地区新疆驴和南疆地区新疆驴泌乳规律差异。利用体尺性状与月均产奶量建立最优回归模型,作为其半放牧半舍饲条件下的泌乳水平预测模型。【结果】六次多项式模型对新疆驴泌乳曲线拟合效果最优,东疆地区新疆驴泌乳高峰更长,日均产奶量及峰值产奶量东疆地区新疆驴均优于南疆地区新疆驴。东疆地区新疆驴体尺与产奶量的回归模型可作为半舍饲半放牧条件下泌乳水平预测模型。【结论】新疆东疆地区半舍饲半放牧新疆驴泌乳性优于南疆地区(舍饲)新疆驴。
【目的】探究自然放牧条件下不同月龄巴音布鲁克羊肉品质特征及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自然放牧条件下的巴音布鲁克羊6月龄、9月龄公羔各6只屠宰,测定背最长肌的 pH值、色度、蒸煮损失、剪切力、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巴音布鲁克羊9月龄肉亮度(L*)、红度(a*)、黄度(b*值)极显著高于6月龄(P<0.01);巴音布鲁克羊6月龄羊肉的剪切力值极显著低于9月龄(P<0.01),pH值和蒸煮损失差异不明显;6月龄的蛋白质、脂肪、含水量与9月龄差异不显著( P>0.05);巴音布鲁克羊6月龄羊肉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极显著高于9月龄(P<0.01);巴音布鲁克羊9月龄羊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6月龄(P<0.01),脂肪酸总量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不同月龄巴音布鲁克羊肉品质、营养成分有较大差异,巴音布鲁克羊6月龄羊肉品质优良,嫩度较高;巴音布鲁克羊9月龄羊肉光泽鲜艳、营养价值高。
【目的】分析新疆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和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的流行状况。【方法】在2022年10月~2023年9月,采用荧光定量 PCR对采集的7个规模化养猪场的1 403份样品进行检测和测序。【结果】PCV2总体阳性率为3.20%(45/1403),PCV3总体阳性率为33.00%(463/1403),PCV2和PCV3混合感染率为7.84%(11/1403)。C场PCV2和PCV3阳性检出率最高,PCV2 为7.46%(10/134),PCV3为64.18%(36/134),PCV2和PCV3混合感染率为3.73%(5/134)。乳猪睾丸液检出PCV2和PCV3阳性率最高,PCV2 阳性率为4.78%(25/523);PCV3 检出率为57.36%(300/523)。PCV2和PCV3在一年四季中检出率均较高,且PCV3毒株为PCV3b和PCV3c型。【结论】新疆部分规模化养猪场中存在PCV3感染,PCV3流行率远高于PCV2,PCV3流行毒株为PCV3b和PCV3c型。
【目的】研究一体化管理在高效节水灌溉中的应用效率,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及办法,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的管理者、供水者和用水者一体化建设与管理,为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效率和高效节水灌溉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调研新疆沙雅县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地区,引入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剖析高效节水灌溉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协调度模型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高效节水灌溉一体化管理水平及效率,利用Tobit模型,分析高效节水灌溉一体化管理水平对效率的影响。【结果】沙雅县管理者、供水者和用水者之间相互作用强,但协作能力一般,总体处于基本协调阶段,并且个别乡镇之间的管理效率存在较大差异,需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结论】高效节水灌溉一体化管理水平对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