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系)的适应性与应用价值,为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适合的亲本。【方法】以90份转BT基因抗虫棉为材料,研究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及相关性,并以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对90份转BT基因抗虫棉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供试90份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系)纤维品质、农艺性状间差异显著,其中44份转BT基因抗虫棉为早熟材料,46份转BT基因抗虫棉为中早熟材料;前5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71.62%,第1主成分与产量有关,第2主成分与纤维品质有关,第3主成分与植株性状有关。90份转BT基因抗虫棉划分为4个类群,第I类群子指性状表现好;第II类群断裂比强度、伸长率较好;第III类群单株铃数、铃重、衣分较高;第IV类群纤维品质较好。【结论】筛选出了G21-2、G21-14、G21-1、G21-77等综合性状优异、铃重均在5.00 g以上、衣分在42%以上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系)18份。
【目的】鉴定评价陆地棉品种资源萌发期耐盐性,筛选耐盐性优异的种质,鉴定分析耐盐指标,为陆地棉育种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197份国内外陆地棉品种为材料,以0(CK)、150和200 mmol/L的氯化钠(NaCl)为胁迫处理浓度,测试对照组与处理组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及相对值等9个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利用综合评价D值评价197份陆地棉品种的耐盐性。【结果】150 mmol/L适合作为鉴定萌发期耐盐性的盐胁迫浓度,处理组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对照组,综合评价D值与处理组各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性,综合评价D值为第一主成分因子,筛选出4份高耐材料、39份耐盐材料、65份中耐材料和89份敏盐材料。【结论】发芽势、发芽率和根长及其相对值等9个数据可作为耐盐性鉴定指标,筛选出20N705、C6524等43份耐盐性较强的材料。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单施和与氮肥配施对灌区春小麦群体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及化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2个氮肥施用水平(0、150 kg/hm2),4个生物质炭水平(0、10、20和30 t/hm2),于2020年对新春46号的群体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在B2N1处理,即氮肥减量(150 kg/hm2)与中量生物质炭(20 t/hm2)配施下,春小麦群体结构、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达到最佳,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5.04%~32.98%、3.67%~89.82%、5.63%~11.46%、17.95%~81.68%和29.73%。与对照相比,单施生物质炭及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均提高了春小麦产量,增产幅度为7.52%~29.73%。【结论】氮肥减量150 kg/hm2配施20 t/hm2生物质炭(B2N1)其增产效果最佳。
【目的】构建冬小麦需水量预测模型,提高需水量预测的精准度,为基于气象信息的需水量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方法】选取新疆奇台县近5年的气象数据,采用公式Penman-Monteith计算冬小麦需水量(近似为真实需水量),基于CNN-BiLSTM模型,将平均温度、风速、湿度和降水量4个变量作为输入参数,预测冬小麦需水量,对比评估预测CNN-BiLSTM与LSTM、BiLSTM等6种模型的精准性。【结果】采用少量参数分别输入BP、RNN、LSTM、改进的BiLSTM和CNN-BiLSTM等模型中预测需水量,BP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较差。在模型评估中,CNN-BiLSTM比LSTM的R2提高约8%,MSE降低约0.56。【结论】CNN-BiLSTM模型对小麦需水量预测更加精准。
【目的】研究低温胁迫对不同藜麦品种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探索藜麦耐寒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近几年在新疆伊犁河谷选育出的藜麦品种,经藜麦种子低温发芽试验,选出抗寒性较强的4个藜麦品种(系)编号分别为YN1、YN2、YN3、YN4为试验材料,采取营养土育苗的方法,在人工模拟低温胁迫条件下(-4℃)进行低温处理,设置正常自然温度处理为对照。【结果】(1)藜麦对连续的-4℃低温处理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经过低温处理的藜麦抗寒差异显著,其中YN4的抗低温能力最强,YN1的耐低温能力较强,YN3和YN2的耐低温能力较弱。(2)低温胁迫可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显著降低,光合速率由于气孔的关闭导致生长速率的降低。低温胁迫未对藜麦的光合代谢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3)抗氧化酶是调节藜麦耐寒性的重要活性物质,品种间活性差异显著。低温处理可显著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DA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耐寒性较强的品种通过提升关键性抗氧化酶活性抵抗低温胁迫。(4)稳定同位素和茎秆氮素浓度可衡量藜麦耐低温能力。【结论】低温处理使藜麦显著降低了水分和氮素代谢过程。耐低温品种通过加速水分吸收,加速氮素代谢进程来缓解低温导致的伤害。藜麦较耐低温胁迫,但是不同品种的耐受程度有所差异。
【目的】研究甜玉米基因Sugary1(Su1)序列,分析核苷酸多态性及检验,研究不同来源甜玉米中的Su1的等位变异位点,为甜玉米的品种改良和提高品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B73的Su1基因组序列为模板,对170份甜玉米自交系的Su1基因进行测序,研究玉米Su1基因序列的多态性。【结果】共有97个核苷酸位点发生变异,包含85个SNP位点,12个InDel位点。其中,位于编码区的SNP位点12个,InDel位点0个;位于非编码区的SNP位点85个,InDel位点12个。编码区中SNP位点同义突变有5个,非同义突变7个。自交系材料分为76个单倍型,该基因编码区序列将自交系材料分为47种单倍型。【结论】甜玉米Su1基因经历了明显的人工选择。
【目的】研究前期筛选出禾康盐碱土改良剂不同生育期施用组合对河西走廊次生盐碱化土壤改良效果以及甜玉米生长的影响,以确定改良剂最佳施用方案。【方法】以甜玉2号为供试玉米,在整个玉米生育期结合6种不同组合的3次灌水施用盐碱土改良剂,研究其对河西走廊甜玉米出苗率、保苗率、株高、茎粗、植株鲜重、产量构成、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层盐碱指标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水施一次盐碱土改良剂,出苗率提高8.38%~11.00%,随苗水施第2次,保苗率提高13.31%~15.64%;吐丝期施第3次改良剂秃尖长缩短44.30%,一级品率最高达46.27%,且产量及经济效益最好;不同时期施入盐碱土改良剂可降低土壤盐碱指标:pH值、EC、ESP分别降低了0.15~0.35、31~146 μs/cm、0.8%~4.8%。【结论】施用禾康盐碱土改良剂改良土壤的最佳施用时期方案为播种期+改良剂37.5 kg/hm2、苗期+改良剂30 kg/hm2、吐丝期+改良剂15 kg/hm2。
【目的】分析10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量,并评价其与鲜重之间的关系,筛选出适宜新疆伊犁河谷鲜食糯玉米最佳采收期的品种。【方法】以10个鲜食糯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综合分析授粉后采收8个时期果穗的籽粒含水量、鲜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等性状。【结果】不同糯玉米品种的鲜穗产量差异显著,苏科糯1801、苏科糯1505鲜穗产量分别为1 215.14、1 025.95 kg/667m2,各品种授粉后25~30 d时籽粒含水量达59.6%~65.0%为糯玉米最适采收期;10个糯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百粒鲜重大小排列顺序依次为苏科糯1505>彩甜糯001>苏科糯1801>苏科糯1901>糯香398> 香甜糯968>苏科糯1501>苏科糯12>苏科糯212>苏科糯338,苏科糯1505籽粒含水量下降幅度最小,便于延长采收期。【结论】苏科糯1505、彩甜糯001、苏科糯1801、苏科糯1901、糯香389综合表现良好,可作为新疆伊犁河谷主推鲜食玉米品种,且最适采收期是授粉后25~30 d。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养分含量、植株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以及甜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甜菜高产稳产、土壤培肥提供科学施肥依据。【方法】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CF),腐殖酸有机肥替代10%化肥(10%HF),腐殖酸有机肥替代20%化肥(20%HF),腐殖酸有机肥替代30%化肥(30%HF),腐殖酸有机肥替代40%化肥(40%HF),腐殖酸有机肥替代50%化肥(50%HF)。测定土壤养分、甜菜植株养分吸收量以及甜菜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品质。【结果】腐殖酸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土壤有机肥含量2.37%~7.38%;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07%~11.39%、10.65%~37.83%、6.04%~14.68%,30%HF与处理40%HF分别较CF处理显著增产16.91%与17.65%。【结论】腐殖酸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较常规施用化肥可以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含量,提高甜菜植株养分吸收量,增加甜菜干物质积累量、减施化肥、培肥土壤、增加产量,其中有机肥替代30%化肥处理增产与培肥地力的效果较优。
【目的】研究分析参考作物蒸散量结合作物系数估算作物各生育阶段灌溉需水量特征,为农业用水调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新疆阿克苏市气象站点1980~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Hargreaves-Samani(H-S)、Irmark-Allen(I-A)和Priestley-Taylor(P-T)3种方法模拟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依据R2、nRMSE和MAPE评价3种模拟方法的精度,并分析ET0在年际间和月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典型年冬小麦、棉花、春玉米、夏玉米的需水规律。【结果】(1) H-S法、I-A法和P-T法计算的研究区ET0模拟值与标准值的R2分别为0.965、0.949、0.946,MAPE分别为20.85%、26.46%、66.71%。(2) 研究区全年ET0累计值30年均值为960 mm,5~8月较大,12月和1月较小。(3) 冬小麦、棉花、春玉米、夏玉米分别在返青-拔节期、开花-吐絮期、抽穗-乳熟期、抽穗-乳熟期的灌溉需水量最大,其对应值为108、308、131和136 mm。(4) 全生育期内,冬小麦、棉花、春玉米、夏玉米的灌溉需水量分别为448、533、394和385 mm。【结论】H-S法和I-A法在新疆阿克苏市ET0计算有良好的普适性;研究区ET0累计值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内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冬小麦、棉花、春玉米、夏玉米的关键需水期分别为返青-拔节期、开花-吐絮期、抽穗-乳熟期、抽穗-乳熟期;全生育期内,棉花灌溉需水量最大,其次为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
【目的】研究棉花-花生轮作模式下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分配规律特性。【方法】以新疆常规连作花生为对照(CK),设置棉花-花生-棉花轮作(CPC处理)、花生-棉花-花生轮作(PCP处理)2个不同的种植模式,在花生苗期、花针期、结荚期、成熟期分别测定花生根、茎、叶和果的干鲜比、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结果】花生荚果干重、叶干重与单株生物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花生全生育期棉花-花生-棉花轮作,花生-棉花-花生轮作的茎、叶、果的干鲜比及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棉花-花生-棉花轮作的百果重、百仁重和产量比CK增加21.17%、35.33%和78.02%;花生-棉花-花生轮作的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和产量比CK分别增加14.68%、6.64%、1.39%和40.54%。棉花-花生-棉花轮作百果重、百仁重均显著高出CK和花生-棉花-花生轮作处理21.42%和35.28%、5.69%和26.08%。【结论】轮作模式具有加快生育进程的效果,轮作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及百果重、百仁重,且有利于花生产量的提高。
【目的】研究棉花-花生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规律,为新疆绿洲农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长期定位试验,设棉花-花生、花生-棉花、花生-花生(对照)、棉花-棉花4个处理(对照),于各轮作作物收获后取土样,测定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棉花-花生轮作下,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是棉花连作的2倍左右,且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棉花连作,在0~40 cm土层花生连作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棉花-花生轮作的土壤水解氮含量最高;棉花-花生轮作的花生、棉花产量均高于连作棉花、连作花生,且棉花-花生轮作,较花生-花生连作的花生增产16.33%;2017年花生-棉花轮作下,棉花产量较棉花轮作增产8.2%。【结论】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可以提高连作棉田土壤肥力,提高棉花和花生产量。
【目的】研究不同甜瓜品种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基因编辑植株的快速获取。【方法】选用巴吾顿、老汉瓜、其里甘、新密杂11号(86-1)4个甜瓜品种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甜瓜子叶,采用组织培养法建立老汉瓜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运用PCR法检测获取基因编辑植株。【结果】从4个甜瓜品种中筛选出老汉瓜为优势品种作为外植体,在MS+6-BA 1.0 mg/L+NAA 0.05 mg/L培养基预培养2 d和共培养3 d,在MS+6-BA 1.0 mg/L+NAA 0.05 mg/L+潮霉素5 mg/L+头孢霉素250 mg/L筛选培养基上继续培养7 d,在MS+6-BA 1.0 mg/L+NAA 0.05 mg/L+潮霉素5 mg/L+头孢霉素250 mg/L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1~2周可见长出的小芽,将诱导芽分别放置于不加潮霉素和加潮霉素的芽伸长培养基上培养,诱导芽在不加潮霉素的芽伸长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比加潮霉素的培养基生长快,可使芽生长至2叶苗期缩短3周,在无菌环境下剪去一个芽提取DNA,并采用RT-PCR方法检测获得21株转化植株。【结论】筛选出基因编辑植株嫩芽,不加潮霉素的芽伸长培养基可将获得基因编辑植株周期缩短3周。
【目的】研究适合不同李属资源的FCM检测体系,估测其基因组大小及倍性,为李属资源的鉴定、分类及基因组和转录组等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FCM对3种常用的细胞核裂解液进行筛选与优化,选取最适宜的裂解液鉴定3种李属植物进行基因组大小和检测染色体倍性。【结果】LB01、Marie’s和WPB 3种裂解液对樱桃李检测效果均较好,而WPB裂解液检测效果最佳;Marie’s和LB01裂解液与欧洲李不匹配,改良的WPB裂解液最适合欧洲李;杏李与LB01裂解液不匹配,WPB裂解液对杏李的裂解效果好于Marie’s裂解液,而改良的WPB裂解液对杏李的裂解效果均最好。樱桃李和杏李基因组大小范围分别为491.22~566.40 Mb和514.46~573.83 Mb,欧洲李资源平均基因组大小为1 678.37 Mb。【结论】樱桃李和杏李资源均为二倍体,欧洲李资源全部为六倍体,李属植物每个种内不同品种之间的基因组大小存在一定差异。
【目的】研究疏密改造对郁闭富士苹果果园树冠内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为提高果园产能和果实品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新疆阿克苏地区老龄低效的郁闭富士苹果果园为研究对象,比较疏密改造与正常修剪果树冠层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冠层反射光谱,并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疏密改造对新疆富士苹果果园微环境和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疏密改造后冠层的光照强度高于对照(尤其是上部冠层)疏密改造后,苹果园疏密改造与其对照相比对冠层内温度湿度产生显著影响(P<0.05)。疏密改造后相同层次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高于对照组,且在上部相对光照强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疏密改造后,树体冠层反射光谱不同光质的反射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结论】疏密改造显著降低了富士苹果树冠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冠层内东西南北4个方位、各时间段的光照强度与对照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冠层反射光谱不同光质的反射率也有显著的提升。疏密改造可以显著改善富士苹果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和光质分布的方式及强度。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苹果杂种后代抗寒性的遗传规律,筛选出抗寒性强的苹果新品种,为新疆苹果抗寒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苹果品种花红×元帅、国光×花红、冬立蒙×花红等3个组合的杂种一代(F1代),以及赤阳×新红(花红×元帅)、金冠×新光(国光×花红)、金冠×新冬(冬立蒙×花红) 等3个组合的杂种二代(F2)代为材料,分析苹果杂种F1代、F2代抗寒力性状和F1代与大苹果重交的后代抗寒力遗传倾向,以及抗寒小苹果与大苹果正反交杂种组合的抗寒力。【结果】抗寒力杂种苗统计,F1代为26.45%,而F2代仅1.35%,F2代较F1代降低了25.1%。F2代均比F1代变异率高。其中以金冠×新光(国光×花红)组合变异率最高。各级次出现株数顺序为4级>2级>3级>1级>0级。【结论】抗寒小苹果与不抗寒大苹果杂交,杂种后代在抗寒力受小苹果影响很大,小苹果有很强的遗传能力,以抗寒力强的F1代作亲本与大苹果杂交,F2代抗寒力显著降低;用不抗寒大苹果和抗寒小苹果互为父母本杂交时,以抗寒小苹果为母本显著优于其作父本者。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灌水量对新疆库尔勒香梨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为筛选香梨节水灌溉量及提升其贮藏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年生主干形香梨树为试材,设置5个滴灌灌水量梯度W1(5 460m3/hm2)、W2(5 880m3/hm2)、W3(6 380m3/hm2)、W4(6 720 m3/hm2)和W5(7 140 m3/hm2),成熟期各组随机采摘50个果实,分别贮藏0、10、20、30和40 d,测定果实品质。【结果】W1(5 460 m3/hm2)处理果实不耐贮藏,在贮藏40 d时全部腐烂;W5(7 140 m3/hm2)处理的果实贮藏品质最佳,贮藏40 d时,果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为2.37 mg/g,果皮VC含量最高,为2.36 mg/100g,果肉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11.6%,主成分综合评价排名第一。【结论】W5(7 140 m3/hm2)滴灌灌水量下香梨果实贮藏40 d品质最佳,滴灌灌水量过少时不利于提升香梨果实贮藏品质。
【目的】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影像快速、准确、无损的获取苹果树高信息,实现无人机遥感技术对苹果树生长状况的监测,并分析无人机飞行高度对树高提取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大疆精灵4多光谱无人机分别获取30、60和90 m飞行高度的苹果树无人机影像,经大疆智图(DJI Terra)软件处理生成DOM和DSM影像数据,基于生成的DOM和DSM,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生成研究区DEM,将DSM和DEM作差生成苹果树CHM提取树高,与实地测量的果树高值进行回归分析和精度验证。【结果】30 m飞行高度平均树高提取精度为88.49%,R2为0.837 8,RMSE为0.4 031 m;60 m飞行高度平均树高提取精度为74.72%,R2为0.6577,RMSE为0.884 6 m;90 m飞行高度平均树高提取精度为56.20%,R2为0.527 3,RMSE为1.476 7 m。【结论】利用多光谱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苹果树高的提取,提取精度随着无人机飞行高度的增加而降低,30 m飞行高度提取结果最佳,90 m飞行高度提取结果最差。在合适的飞行高度内,多光谱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无损的实现对果园果树生长状况的监测,提高果园的管理效率。
【目的】研究采前喷施CaCl2处理对西梅采后果实软化及细胞壁代谢的影响。【方法】以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法兰西西梅为试材,采用2%CaCl2在西梅果实膨大期、转色期和采收期进行喷施,将采后的西梅果实置于温度为(4±1)℃、湿度为90%~95%的冷库中贮藏42 d。【结果】采前CaCl2处理抑制了西梅果实呼吸强度和细胞膜渗透率的上升,延迟了呼吸高峰的出现,延缓了原果胶和纤维素含量的下降,抑制了可溶性果胶(Soluble pectin WSP)、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 PG)、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 esterases PME)、纤维素酶(cellulase Cx)和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 β-Glu)活性的上升。CaCl2通过延缓细胞壁组分的降解,推迟了西梅果实的采后软化进程,有效保持了西梅果实采后的硬度。贮藏至28 d时,CaCl2处理西梅果实硬度、纤维素分别提高了11.23%、8.51%,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31%、32.60%、24.60%和64.38%。【结论】CaCl2采前处理是一种提高西梅果实采后品质的保鲜方法。
【目的】研究增施微生物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微生物肥的使用、土壤改良及提高蔬菜产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蔬菜为黄瓜,以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以不施用微生物肥土壤为对照,采用16S rRNA和真菌ITS区测序,分析微生物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增施微生物肥可增加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丰度和担子菌门的真菌丰度,降低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的真菌丰度;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均匀度和细菌的多样性,降低真菌多样性;通过增加有益细菌的含量、减少病源真菌、丰富种群,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强于对照土壤。【结论】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营养环境,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能源,从而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丰富种群,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2,4-表油菜素内酯(EBR)和褪黑素(MT)处理对樱桃番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果实品质和果皮形态结构的影响,为提高樱桃番茄果实品质提供一定理论或技术支撑。【方法】以樱桃番茄果实为材料,在樱桃番茄膨大期、绿熟期、转色期、红熟期喷施3种浓度的EBR和MT,分析果实的品质和细胞结构。【结果】累计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实进入红熟期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单果质量在100 μmol/L的MT处理下显著高出对照组29.96%;果实硬度在0.1 mg/L的EBR处理下与对照组相比提升了17.21%;0.1 mg/L的EBR和100 μmol/L的MT分别是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糖酸比、可溶性蛋白、VC相比于对照(CK)提升最高的,分别提升了51.14%和58.81%、37.96%和39.40%、49.05%和27%;0.05 mg/L的EBR和100 μmol/L的MT分别是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可溶性固形物提升最高的,分别提升了24.01%和44.10%;3种EBR处理下外表皮与CK相比均有所提高;厚角组织在0.1 mg/L的EBR处理下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10.06%。【结论】0.1 mg/L的EBR处理下的樱桃番茄的耐贮藏性和运输性较佳,100 μmol/L的MT处理下的樱桃番茄内在品质更佳。
【目的】研究生物药剂复配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棉花植株健康生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进行大田试验,选用棉花品种为新陆中42号。药剂以80%乙蒜素乳油药液、亚磷酸钾、谷胱甘肽为基础,分别为复配抗病毒专用型助剂(T1)、复合微生物菌肥(T2)、15%噁霉灵(T3)、5%辛菌胺醋酸盐(T4)、25%吡唑醚菌酯(T5),分析不同药剂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对棉花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对棉花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加棉花株高、果枝数和蕾铃数。其中T2处理较T1和T3处理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提高19.99%、23.34%,T1、T2处理较CK处理铃数增加1.8个、2.67个。T2处理的籽棉产量为6 104.86 kg/hm2,较其他处理产量最高并差异显著。【结论】滴施复合微生物菌肥+80%乙蒜素乳油+亚磷酸钾+谷胱甘肽(T2)可提高黄萎病防治效果,增加蕾数铃数和单株结铃数,从而显著增加棉花产量。
【目的】筛选核桃园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最佳防治与迷向丝放置密度与高度。【方法】于2021~2022连续两年在核桃园设置不同悬挂密度(300、450、600根/hm2)和高度(6~8 m、8 m、6 m)的迷向丝,通过田间迷向干扰试验,测定不同悬挂密度和高度的迷向丝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与对照相比,设置密度为300、450、600根/hm2的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混合迷向丝和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迷向丝的迷向率和蛀果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密度处理的迷向丝迷向效果最好,且相同密度处理的各处理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混合迷向丝与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迷向丝迷向率和蛀果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迷向丝悬挂高度为6~8 m(双层)、8 m、6 m的迷向率和蛀果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悬挂高度为8 m的迷向丝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最佳,迷向率分别达到了96.41%、99.71%,防效达到了90.70%。【结论】核桃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混合迷向丝最佳设置密度为450根/hm2,最佳悬挂高度为8 m为宜,大面积连片使用1年以上。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新疆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为筛选防治该病药剂奠定基础。【方法】从新疆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和昭苏县等马铃薯种植区采集马铃薯块茎,通过组织分离法从带有马铃薯黑痣病的块茎分离病原菌,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进行对峙培养和ITS序列分析,鉴定融合群。【结果】从新疆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和昭苏县分离的4株病原菌均能使马铃薯块茎出现马铃薯黑痣病症状,分离菌株均为AG3融合群。【结论】AG3融合群是新疆马铃薯黑痣病的主要致病群。
【目的】研究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 Treitscheke)幼虫在果园的空间分布,为李小食心虫的科学防控及确定最适抽样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集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Taylor幂法则和Iwao最适抽样模型等方法,研究李小食心虫空间分布规律及确定其最佳抽样数。【结果】李小食心虫幼虫空间分布型与种群密度有关,在调查范围内(蛀果率在0.22%~10.10%),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其空间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变,蛀果率在0.22%时为均匀分布,蛀果率在1.67%~10.10%时为聚集分布,该变化是其生活习性和环境条件所引起的;确定了不同种群密度和允许误差下的最适抽样数。【结论】随着李小食心虫幼虫种群密度的增加其空间分布亦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变;对于李小食心虫聚集分布的果园(蛀果率>1.67%的果园),应重点防治为害严重株或部位,有效控制该虫的扩散。
【目的】研究海洋杆菌属新菌种XAAS-72的植物促生功能,挖掘其潜在功能基因。【方法】通过对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相关功能基因组成,挖掘ACC脱氨酶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海洋杆菌属新种Pontibacter kalidii XAAS-72菌悬液处理可显著提高盆栽小麦麦苗生长,其基因组长度为5 054 860 bp,含1个环形质粒,总GC含量为54.52%,注释的基因数目为4 391个,编码蛋白数4 261个,具有多种抗逆和促生相关基因。其与Pontibacter sp. BAB1700的ACC脱氨酶(1-aminoeyclopropane-1-earboxylate-deaminase)相似度最高为72.48%。该蛋白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不具备跨膜结构,且无信号肽结构。【结论】海洋杆菌属新种XAAS-72蕴藏着丰富的抗逆和植物促生相关基因。
【目的】研究覆膜5、10、15、20、25、30年 0~40 cm土层残膜量变化特征。【方法】(1)每个采样点5个样方,每个样方规格100 cm×100 cm,逐层测定0~40 cm土层残膜量;(2)地膜回收情况调查。【结果】(1)5~30年 0~40 cm土层土壤残膜量排序20>15>5>10>25>30年,介于92.83~195.13 kg/hm2,平均值128.88 kg/hm2;(2)随着年限增加0~10 cm土层残膜量排序为5>10>30>15>25>20年,残膜量差异不显著;10~20 cm土层残膜量排序依次为15>20>30>10>5>25年,15、20年残膜量高,较5、10、25、30年差异显著;20~30 cm土层残膜量排序依次为15>20>10>25>5>30年,15、20年残膜量高,与5、30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30~40 cm土层残膜量排序依次为20>25>5>15>30>10年,20、25年残膜量高,与5、10、15、30年有显著差异。(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5年各土层之间残膜量差异不显著;10年 0~30 cm各土层残膜量差异不显著,30~40 cm较其它土层残膜量差异显著;15年 10~20 cm与0~10 cm、30~40 cm土层残膜量差异显著,30~40 cm与10~20 cm,20~30 cm土层残膜量差异显著;20~30年 各土层之间残膜量差异不显著。【结论】(1)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5~30年 0~40 cm土层内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覆膜20年时达到峰值,呈略下降的趋势;(2)随着覆膜年限增加5~30年 0~10 cm土层残膜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总体量呈下降趋势;10~20 cm土层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变化不明显;20~30 cm土层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量呈略下降趋势;30~40 cm土层残膜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5~30各年份残膜量呈下降趋势,残膜主要在0~30 cm累积,30~40 cm也有少量残片:覆膜5、10年 0~10 cm土层为主要累积区;覆膜15、25、30年 10~20 cm土层为主要累积区;覆膜20年 0~10与10~20 cm土层残膜量基本相同。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对其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氮素水平下的混播比例。【方法】以紫花苜蓿(WL525HQ)和多年生黑麦草(托亚)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N0:不施氮;N1:总施氮量20%为基肥、分枝期追肥20%、现蕾期追肥60%;N2:总施氮量20%为基肥、分枝期追肥30%、现蕾期追肥50%;混播比例为副区单播紫花苜蓿(M)、多年生黑麦草(L),播种量分别为22.5、60.0 kg/hm2;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7∶3(M7+L3)、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6∶4(M6+L4)、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5∶5(M5+L5)、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4∶6(M4+L6)、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3∶7(M3+L7);共计21个处理,每个小区播种量按照单播处理的百分比分别播种,3个重复。比较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和营养品质。【结果】在氮素水平N0、N1、N2处理下,不同茬次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M5+L5处理干草产量达到1.06 t/hm2。在氮素水平N0、N1、N2处理下,粗蛋白CP、干物质DM、饲料相对值RFV、总可滴化养分TDN和单位面积CP产量含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均显著低于单播(P<0.05);N1氮素水平下,除M7+L3处理CP含量显著最高(P<0.05),且随多年生黑麦草的比例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M5+L5处理CP含量最高,M6+L4处理DM含量显著最高(P<0.05),M5+L5处理RFV、TDN最高(P<0.05)。而M5+L5处理NDF、ADF含量显著最低(P<0.05),且随多年生黑麦草的比例增加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结论】不同氮素水平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产量、CP、DM、RFV、TDN、单位面积粗蛋白CP含量均高于单播,NDF、ADF含量低于单播,并在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比例5∶5最优,年干草产量达到1.06 t/hm2,粗蛋白含量为26.05%,NDF、ADF分别为26.03%、26.03%;氮素处理的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要高于对照组,且混播中多年生黑麦草的氮素利用率随着其比例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以总施氮量(100 kg/hm2)的20%为基肥、分枝期追肥20%,现蕾期追肥60%最优。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西瓜识别与定位技术,满足西瓜搬运设备的自动化要求,为自动搬运设备的视觉部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集西瓜的二维图像数据与三维点云数据。调用OpenCV函数库分割西瓜二维图像,提取出西瓜的外轮廓;采用PCL函数对三维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与二维图像作图形特征匹配,提取出顶层西瓜的质心点。【结果】单轮次的西瓜轮廓总识别率为97.62%,正确识别率为95.58%,质心识别率为92.72%。20轮测试的总轮廓识别率为98.02%,总正确识别率为96.53%,总质心识别率为94.17%,总质心个数和总西瓜个数之间的误差率为2.36%;西瓜图像处理的总用时为101.8s,效率提高了77.8%。【结论】基于机器视觉的西瓜识别与定位技术识别率较高且误差率较低。
【目的】分析萨福克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非遗传因素对萨福克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2017~2023年共收集新疆玛纳斯种羊场萨福克羊4 156只,并进行个体鉴定记录,利用DMU软件估计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并使用SAS软件分析萨福克羊出生类型、出生年份、群别、胎次和母羊年龄等5个固定效应对各性状的影响。【结果】萨福克羊初生重、周岁重、胸围的遗传力分别为0.17、0.27和0.31,属于中等遗传力;日增重遗传力为0.05,属于低遗传力;体高、体长遗传力为0.38和0.41,属于高遗传力。除了胸围与体高、体长之间存在遗传负相关外,其余性状均呈正相关,体高和胸围与日增重存在较强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性,且两者遗传力均较高。单胎的初生重、日增重、周岁重、体长、胸围均显著高于双胎;初生重、日增重处于上升趋势,群1中初生重、日增重、周岁重显著高于群2,群2中体高、体长、胸围显著高于群1;2、3、4胎次的羊初生重、日增重、体高显著高于1、5胎次;母羊年龄在2、3、4岁时初生重显著高于1岁,日增重、周岁重1、2岁显著高于3、4岁,其他性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萨福克羊体高、体长属于高遗传力,初生重、周岁重、胸围属于中等遗传力,日增重属于低遗传力,除了胸围与体高、体长之间存在遗传负相关外,其余性状均呈正相关。该场萨福克羊群体2017~2019年早期生长性状呈上升趋势,2胎或3胎母羊繁殖性均达到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