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8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2006~2008年《新疆农业科学》审稿专家简介
    2008, 45(1): 0-0. 
    摘要 ( 63 )  
    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人工栽培树种生态适应性评价
    姚晓蕊;潘存德;王维翰
    2008, 45(1): 1-6. 
    摘要 ( 138 )  
    以生长量和抗逆性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人工栽培的82个树种依据栽培目的(生态防护林树种、生态经济林树种和庭院观赏树种)进行了生态适应性评价,并建立了多目的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中林系列的天演杨在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上均高于新疆杨和少先队杨,但易风折.沙拐枣属的3个树种长势差,存活率低,对土壤要求严格.刺槐、国槐、梓树的抗寒性差,容易发生冻害,但为了增加开发区树种的多样性,应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庭院栽植的银杏、香椿等存活率低,基本不适宜开发区的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应限制其进一步引种或淘汰.胡杨、沙枣等乡土树种在生长量和抗逆性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一些原生树种虽为低矮灌木,但具有良好的防风固土能力,而且自我更新能力强,在防护林营造中应给予关注.此外,农业开发区引进的经济林树种大多处在盛果期,树体旺盛,结果率高,达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膜下滴灌棉花源库比调节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及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何在菊;罗宏海;韩春丽;张宏芝;张旺锋
    2008, 45(1): 7-14. 
    摘要 ( 127 )  
    选用不同叶型的棉花品种,在膜下滴灌条件下,设置3个土壤水分梯度,分别控制0~60 cm土壤含水量的滴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5;~90;(高水)、70;~75;(中水)、55;~60;(低水),滴水上限均为田间持水量,并在花铃期不同程度地减源减库,研究棉花源库比调节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减源减产比减库减产的影响大,适宜范围内源不足引起的产量损失,可通过增加水分来弥补,减源减库过度则不可能通过水分来弥补,而这种水分调节作用也是通过表现在水分调节了单株结铃数的增加而实现的.品种间,小叶型新陆早10号减源和减库减产的程度最大,新陆早13号次之,鸡脚叶型标杂A1减产效应最小,且标杂A1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产量最高.品种遗传特性和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棉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源库处理对其影响不明显,综合分析,与其他两个品种相比标杂A1的品质较优.
    加工番茄膜下滴灌根系分布规律的研究
    方志刚;马富裕;崔静;郑重;冯胜利;王冀川
    2008, 45(1): 15-20. 
    摘要 ( 156 )  
    研究了根区水分变化对加工番茄根系分布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加工番茄根系干物质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内;不同水分处理对根系干物重和根长密度的垂直分布有着显著影响.其中,调亏灌溉处理在60 cm以下土壤根系分布相对较高,且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根系水平分布的集中区域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逐渐远离滴灌带,适水灌溉和充分灌溉处理根量水平分布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调亏处理;研究也表明,灌前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开花初期根区水分保持在60;~65;、开花座果期以75;~80;、结果期保持80;~85;,结果后期又降至60;~65;的田间持水量,根系发育健壮,单株结果数较多,根冠比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通过滴灌自动控制根区水分,用根钻法结合DT-SCAN图像分析技术来研究大田加工番茄根系分布规律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60 Co-γ射线辐照对厚皮甜瓜皇后和伽师瓜F1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芹;伊鸿平;王惠林
    2008, 45(1): 21-27. 
    摘要 ( 112 )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对厚皮甜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用0、300、450、600、750、900和1 05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分别辐照厚皮甜瓜皇后、伽师瓜F1种子,观测辐照后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期子叶面积、幼苗高度、根冠比和干物质积累量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POD)活性,结果显示:60Co-γ射线辐照对皇后、伽师瓜F1种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但同一剂量对两品种影响不同;300、450、600和750 Gy的辐照对两品种幼苗的生长均有不同的作用,较高剂量(600和750 Gy)辐照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高剂量辐照(900和1 050 Gy)明显抑制其幼苗生长; 不同剂量的辐照均降低了幼苗叶片中SOD和POD活性,但随辐照时间的延长(600、750和900 Gy)SOD活性有所回升,POD活性逐渐下降.
    4种甜瓜蔓枯病菌形态特征及其致病力比较
    吴海波;伊鸿平;冯炯鑫;张永兵;王登明;翟文强;王叶均
    2008, 45(1): 28-30. 
    摘要 ( 149 )  
    从江苏和海南甜瓜种植区的病株中分离得到4种甜瓜蔓枯病病原物,在25℃、16 h光照/8 h黑暗条件下,4种病原菌分离物在PSA上培养后进行形态观察.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落形状相似,初为圆形后转变为同心圆;气生菌丝起初均为乳白色,后期为青灰色或者黑色,气生菌丝生长旺盛;其中C的基内菌丝较其它3种发达,可以直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其余3种只能形成极少分生孢子;4种病原菌产生的孢子大小、形态基本一致,无色无隔或单隔为主;4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在12 h紫外灯/12 h黑暗周期下处理4~6 d,4种病原菌都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此外,以感病品种白皮脆为供试材料,利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方法对这4种病原菌进行致病力的测定.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但它们之间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
    杏树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PAR)分布规律及结构优化初探
    晁海;张大海;徐麟;廖康;唐章虎;谢彩梅
    2008, 45(1): 31-37. 
    摘要 ( 159 )  
    以杏树为试材,为了解杏树冠层内透光率随树龄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采用LP-80型冠层分析仪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PAR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在不同树龄杏树冠层三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研究了杏树冠层内透光率随树龄(2~6 a)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杏树冠层内部平均PAR的垂直分布具有随着向下累计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在冠层中上部,透光率较高,PAR递减很明显,冠层下部则维持较低水平,变化不大,在相同的天气和时间条件下不同树龄冠层内PAR同一相对高度的透光率有随树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但在不同时刻不同天气条件下,即使同一棵树相同高度同一方位冠层内也具有不同的消光系数,影响杏树冠内光分布的因素是多样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6年生杏树冠层中部的全天平均透光率分别为49.5;、30.0;、27.5;、13.4;和7.8;,冠层下部的平均透光率分别为29.1;、12.1;、10.9;、6.4;和5.9;;杏树冠层叶面积指数LAI (Leaf Area Index)与透光率呈极显著指数相关关系,其表达式为Y=131.39 e-0.896 3X(R2=0.907**);试验结果也可为果树冠层内PAR三维空间分布的模拟研究及冠层结构的优化提供试验方法和理论验证上的参考.
    杏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赵晓梅;张谦;徐麟;过利敏;樊国全;何峰江
    2008, 45(1): 38-41. 
    摘要 ( 167 )  
    概述了杏的生产现状,对影响杏贮藏效果的因素、贮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杏贮藏保鲜技术进行归纳,并展望今后杏贮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方向.
    喀什哈尔葡萄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王起才;马纪;张富春
    2008, 45(1): 42-46. 
    摘要 ( 148 )  
    以喀什哈尔葡萄单芽茎段为材料,进行了离体组织培养并以实验获得的喀什哈尔葡萄组培苗进行了外植体器官直接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喀什哈尔葡萄单芽茎段最适初始培养基是:MS+6-BA 1.0 mg/L+NAA 0.01 mg/L,侧芽萌芽率达100;;最适继代培养基是:MS+KT 0.1 mg/L+IBA 0.4 mg/L,同时伸长生长与生根生长,生根率达100;.探讨了喀什哈尔葡萄器官再生的影响因素,并以叶片为试材,建立了植株再生体系.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 2.0 mg/L+IBA 0.2 mg/L ,再生率为14.3;;最佳生根培养基是MS+KT 0.1 mg/L+IBA 0.4 mg/L,生根效果良好,生根率为92;.
    石榴树冠控制和越冬相关性因素分析
    胡柏文;车凤斌;片建民;潘俨;肖雷;艾热提丁;克里木·依明;吴名武;艾尔麦克
    2008, 45(1): 47-51. 
    摘要 ( 134 )  
    提出了树形问题的解决和改变,可以加快石榴生产的发展,强调树冠修剪和培养的作用,研究分析在南疆地区冬季越冬管理中稍加疏忽,给石榴生产带来损失,关键因素是石榴必须埋土才能安全越冬.从树冠对石榴的影响和石榴避寒越冬的途径2个环节阐述了措施和理论依据的重要性.
    核果类果树病毒病检测研究进展
    代永欣;牛建新;杨相昆;王林
    2008, 45(1): 52-55. 
    摘要 ( 128 )  
    主要概述了核果类果树常见病毒病及病毒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指示植物法、电镜技术、血清学法在病毒检测方面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分子生物学检测因其快速、灵敏等特点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果树病毒的检测.针对核果类果树病毒国内外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提出了目前国内核果类果树病毒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核果类果树病毒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新疆雪莲全长cDNA文库构建及表达序列标签(ESTs)特性分析
    王博;艾秀莲;王志方;李芳;罗明
    2008, 45(1): 56-60. 
    摘要 ( 147 )  
    以野生新疆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et Kit)为研究材料,利用Creator SMARTTM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技术构建了雪莲全长cDNA文库,从野生雪莲中提取总RNA和mRNA , 用分离到的微量mRNA合成cDNA第1链.通过长距离PCR扩增得到足够量的双链cDNA .将SfiⅠ酶切后并纯化的cDNA片段连接到经SfiⅠ酶切的噬菌体λTripIEX2上, 并对噬菌体进行包装,建成cDNA的全长库.经大肠杆菌XL1-Blue平板检测,原始文库滴度达4.03×107(pfu/mL).随机挑选500个克隆进行序列测定,PCR鉴定结果显示多数插入片段均在500 bp以上.将所测序列经GenBank检索和生物信息学比较,共有56个序列为非冗余数据.其中有14个cDNA片段序列在GenBank上无明显的同源性,42个片段与已报道的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这些EST数据为进一步筛选和克隆雪莲特异性表达基因提供了材料平台,为雪莲基因组数据增补了大量信息.
    转Susy基因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张燕红;王冬梅;周小云;曲延英;黄乐平
    2008, 45(1): 61-65. 
    摘要 ( 171 )  
    以新陆早13号为受体,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得到的转蔗糖合成酶基因(Sucrose Synthase Gene, Susy)棉花进行研究,比较转Susy基因植株T5代株系与受体新陆早13号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Susy基因的导入对棉花各农艺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性状变异系数增加,其中果枝数和皮棉产量差异显著;植株叶片和茎秆的表皮茸毛密集,数量比对照显著增加5倍;纤维长度和强度略有增加,马克隆值降低,品质得到改善.有望为棉花品质育种提供优良材料.
    棉花SSR分子标记体系优化研究
    陈勋基;葛峰;屈喜军;师维军;徐利明;黄全生
    2008, 45(1): 66-69. 
    摘要 ( 146 )  
    研究以陆海杂交棉为试材,研究了SSR检测体系中PCR扩增的各主要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确立了适宜的退火温度和反应体积,改进了PCR扩增程序,进一步优化了适用于棉花的SSR检测体系.同时,对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程序作了调整,优化后的棉花SSR检测程序可得到条带强度适中、对比度好的结果.
    新疆孜然种质资源的ISSR标记分析
    马艳明;刘志勇;王浩;韩稳稳;热依拉木·木合甫力;白玉亭
    2008, 45(1): 70-74. 
    摘要 ( 92 )  
    应用ISSR标记对24份孜然种质资源进行DNA多态性分析.从38条引物中筛选出12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118条带,其中39条多态性带;引物等位位点数在6~16个,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83条带,引物等位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11.11;~62.50;,平均35.14;.24个品种间的Nel's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3~0.90,平均为0.73.聚类结果表明各类群与地域来源联系不明显,说明孜然种质资源在新疆范围内有比较频繁的交流.
    苜蓿中华根瘤菌Rm1021中gtr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尉爱远;陈爱民;杨海燕
    2008, 45(1): 75-78. 
    摘要 ( 165 )  
    对苜蓿中华根瘤菌中GntR家族转录因子基因gtrA进行了表达和纯化,以期进一步研究其功能.以苜蓿根瘤菌Rm1021的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出gtrA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b(+)上.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证实正确,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SDS-PAGE显示经IPTG诱导后能得到和理论值大小一致的蛋白条带,通过进一步纯化得到gtrA的表达蛋白.
    黄原胶降解菌的筛选及诱变选育
    古丽·艾合买提;穆斯塔帕
    2008, 45(1): 79-83. 
    摘要 ( 105 )  
    黄原胶是由某些黄单胞菌(Xanthmonas spp.)产生的一种微生物胞外多糖,可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研究从土样中筛选分离到52株放线菌菌株,其中可降解黄原胶的有25株,筛选其中降解作用强的5株进行不同时间的紫外诱变,提高其降解黄原胶的活性,最终选育到5株可高效降解黄原胶的放线菌突变菌株,其摇瓶发酵液完全降解黄原胶的时间由出发菌株的12 d缩短到8 d,并初步确定了菌株的摇瓶发酵条件.
    黄花柳中总黄酮含量的研究
    孙慧丽;艾来提·苏里坦;买吾兰·买提努尔;古丽·艾合买提
    2008, 45(1): 84-87. 
    摘要 ( 137 )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以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为试剂,芦丁为对照研究黄花柳花穗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用正交实验法对黄花柳花穗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正交表L9(34),以乙醇浓度、回流温度、回流时间及料液比为因素,以总黄酮显色液的吸光度为指标进行实验.得到的黄花柳花穗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50;,料液比为1∶40,回流温度为70℃,回流时间为3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的黄酮含量为26.82 mg/g.实验方法简单、方便,结果准确、可靠,最佳条件适合批量生产中该药材的提取.
    红景天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AFLP方法建立
    孟庆文;崔卫东;白光红;王强
    2008, 45(1): 88-92. 
    摘要 ( 155 )  
    研究建立一种用于药用植物红景天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的AFLP分子标记方法.以提取红景天(Rhodiola.rosea L)种基因组DNA为模板,25 μL酶切体系中采用两步双酶切(Mse I、EcoR I),在20 μL连接体系中采用T4连接酶,22℃连接过夜,50 μL体系预扩增,Taq Plus酶2.5 U,dNTP 160 μM,对应引物0.5 μM,10×PCR Buffer(含Mg2+) 4.5 μL,25 μL体系选择性扩增,Taq Plus酶1.5 U,dNTP 80 μM,对应引物 0.25 μM,10×PCR Buffer(含Mg2+) 2.5 μL.AFLP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稳定的药用植物红景天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手段.
    新疆荒漠林人工招引猛禽防治鼠害研究
    时磊;冯晓峰
    2008, 45(1): 93-97. 
    摘要 ( 128 )  
    采用设立栖架和人工巢箱等措施招引猛禽防治荒漠林鼠害.阜康市荒漠林防治区设立栖架后,红隼(Falco tinnunculus)和棕尾 (Buteo rufinus)的遇见率均有大幅提高,分别是对照区的6倍和11倍.精河县伊里生火车站荒漠林防治区在常规化学防治后继续采用天敌招引措施以及新疆甘家湖梭梭自然保护区防治区直接采用天敌招引措施后,4年内防治区的鼠密度一直处于低水平,基本无鼠害.认为设立栖架和人工巢箱可以提高猛禽的遇见率并对低密度水平下的害鼠有长期控制作用.
    新疆有益昆虫的调查(三)——环保和观赏昆虫
    张晶晶;吴卫;黄人鑫
    2008, 45(1): 98-101. 
    摘要 ( 178 )  
    报道了新疆环保和观赏昆虫的初步调查结果.调查研究表明,新疆环保昆虫主要集中在弹尾目棘跳科Onychiuridae、疣跳科Neanuridae、等节跳科Isotomidae、长角跳科Entomobryidae、鳞跳科Tomoceridae、园跳科Sminthuridae、鞘翅目埋葬甲科Silphidae、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金龟甲科Scarabaeidae等科中,它们在大自然物质和能量循环及环境保护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观赏昆虫包括体色艳丽及一些体表形态十分奇特的昆虫,包括蝴蝶、蜻蜓、、螽蟖、蝗虫、金龟甲、叶甲、螳螂、竹节虫、吉丁虫、地鳖等,共计143种.
    花蓟马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张玲;赵莉;马燕
    2008, 45(1): 102-104. 
    摘要 ( 151 )  
    在不同恒温条件下测定了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花蓟马的历期明显缩短;其发育速率与温度间有很大的相关性;花蓟马卵、1~2龄若虫、3龄若虫(前蛹)、4龄若虫(蛹)、成虫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0.06、10.83、12.39、10.00、14.56和10.12℃,有效积温依次为: 70.74、74.94、16.21、41.52、15.82和234.36日度.
    喀什棉区第一、二代棉铃虫对棉花的复合危害和防治指标研究
    姚举;李号宾;王伟;张爱新;王东
    2008, 45(1): 105-108. 
    摘要 ( 195 )  
    2007年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得出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二代棉铃虫复合为害与产量损失的回归模型,Y=13.402 32+4.650 75 X1+4.999 563 X2+0.624 735 X12+3.876 875 X22-1.93 X1X2.结果显示:一、二代棉铃虫交互作用不明显,得出每代棉铃虫的为害效应模型,一代Y'1=13.402 32+4.650 75X1,二代Y'2=13.402 32+4.999 563X2+3.876 875 X22.根据模型,制定了喀什地区第一、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新疆主要小麦生态区有害生物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
    郭文超;夏正汉;张淳;王国平;高英;刘午玲;于建新;许建军;何江
    2008, 45(1): 109-114. 
    摘要 ( 93 )  
    通过对伊犁河谷、喀什、和田等地(州)主要小麦生态区小麦有害生物的调查,明确了新疆主要小麦生态区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趋势,在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多种高效、低毒的与环境相容的新型农药,组建了伊犁河谷冬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中长期预测模型,在和田等地初步建立了小麦重大有害生物预警平台,针对不同小麦生态区重大病虫发生与危害的特点,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和示范,构建了更为完善、科学、可操作性强且适宜当地生产实际的小麦重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伊犁绢蒿在放牧干扰下再生性的变化
    陶梦;赵军;安沙舟;孙宗玖;靳发兰
    2008, 45(1): 115-119. 
    摘要 ( 119 )  
    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既是新疆天山北坡重要的春秋牧场,又是新疆草地退化最严重的一类草地.通过在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置的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度放牧(EG)四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伊犁绢蒿的再生高度、再生速度、再生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月15日~5月15日,中度放牧(MG)下伊犁绢蒿再生速度最快;5月1日和5月15日,中度放牧(MG)伊犁绢蒿再生草的高度最高;中度放牧(MG)有利于增加伊犁绢蒿的再生密度.因此,中度放牧(MG)有利于伊犁绢蒿的再生.
    六种杀菌剂对向日葵白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陈卫民;郭庆元;焦子伟;稻垣公治
    2008, 45(1): 120-122. 
    摘要 ( 121 )  
    六种药剂对向日葵白锈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甲霜灵WP 1 000倍液、50;安克WG 2 500倍液的防效较高,分别为87.6;和86.8;;显著优于防效次之的64;杀毒矾WP 800倍液(防效75.7;)和其他3种杀菌剂.52.5;抑快净WG 1 000倍、72;霜疫必克WP 600倍和80;乙磷铝WP 600倍的防效相当,均未达到50;,是供试药剂中防效较低的3种杀菌剂.经方差分析三者间差异显著.
    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王杏芹;史应武;刘文玉;娄恺
    2008, 45(1): 123-125. 
    摘要 ( 104 )  
    从新疆昌吉及吐鲁番甜瓜地采集样品86份,以果腐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F159、BFB和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P4为指示菌,采用试管混菌平板涂布法,共计分离到195株菌,对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有拮抗作用的菌株63株,其中细菌56株,放线菌7株.以管碟法复筛,获得有较强拮抗活力的菌株2株,分别为细菌G-14、放线菌P-13.
    新疆大豆疫霉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小种鉴定
    王华;高峰;吴彩兰;战勇;张军;李国英
    2008, 45(1): 126-129. 
    摘要 ( 108 )  
    从石河子、阿勒泰和伊犁大豆种植区采集大豆根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共分离到5个疫霉菌株,经生物学特性测定,供试的新疆大豆疫霉各菌株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左右;最适于菌丝生长的pH值为7左右;其菌丝在胡萝卜、V8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在V8汁、CA和大豆汁培养基上都能产生大量的卵孢子.生理小种鉴定表明,供试的大豆疫霉菌株分属4个不同的毒力公式,它们与当前国内外所报道的53个生理小种的毒力公式均有较明显差别,可能属于新的生理小种.
    新疆加工番茄根腐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周黎;李国英;丁建军
    2008, 45(1): 130-134. 
    摘要 ( 106 )  
    2005和2006年对新疆加工番茄根腐病进行较为广泛的采样分离和鉴定,初步明确了腐霉菌(Pythium)、镰刀菌(Fusarium)、丝核菌(Rhizocton)和疫霉菌(Phytophthora)是造成加工番茄根腐的主要致病菌.在苗期,以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的危害最为严重,其致病性强,感染后发病迅速,造成猝倒,为优势菌;其次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而在生长中后期,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分离频率较高,它们分别引起加工番茄的枯萎病和根腐病.目前,在新疆尽管枯萎病仍处于初发期,但由于其传播途径较多,危害性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
    吴志勇;闫静;施维新;曾胜河
    2008, 45(1): 135-141. 
    摘要 ( 191 )  
    介绍了"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和特点,"3414"肥料效应试验完全设计和不完全设计内容,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Excel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部分实施方案和完全实施方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具体例子对分析过程中每一步骤、分析结果中各参数意义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根据参数拟合了一元二次、二元二次、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
    55年来策勒绿洲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李婷;肖焱波;马兴旺;牛新湘;许咏梅;杨涛;秦国新;王斌
    2008, 45(1): 142-146. 
    摘要 ( 133 )  
    耕地资源的变化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耕地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有助于宏观调控耕地动态.研究利用策勒绿洲1949~2004年长序列耕地统计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 分析了策勒绿洲55年来耕地变化总体趋势,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经济、社会等主要因素,对策勒绿洲55年的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绿洲耕地总面积和人均面积持续减少,而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压力、农业科技进步是引起策勒绿洲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新疆棉花施肥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署晃;张炎;刘俊;崔松山;沈建平
    2008, 45(1): 147-150. 
    摘要 ( 155 )  
    通过对棉花产量、施肥量及其它管理措施的调查,分析了新疆主要植棉县棉花的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棉花种植户生产状况分析结论如下:(1)在棉花生产中,农民施肥盲目性较大,区域间有机肥施用量不平衡,南疆农民较重视有机肥的施用;(2)肥料投入不平衡严重,施肥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很少施用钾肥,氮肥(N)投入量0~495 kg/hm2、磷肥(P2O5)0~813.75 kg/hm2、钾肥(K2O)0~49.5 kg/hm2、有机肥0~60 000 kg/hm2;(3)氮磷钾配比不协调,氮磷钾配比为1∶0.14~2.9∶0~0.28;(4)施肥品种单一,主要是以尿素和磷酸二铵为主,只有33.9;的农户施用专用肥或者复合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棉花生产的施肥改进措施.
    新疆于田县土地利用变化动态SD仿真研究
    张玉虎;塔西甫拉提·特依拜;陈学刚
    2008, 45(1): 151-156. 
    摘要 ( 149 )  
    根据系统动力学(System atic Dynamics 简称SD)的方法和原理,在多次野外实调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疆于田县土地系统的分析、函数建立、程序编写等过程建立了于田县土地利用系统动态SD仿真模型,对模型反复调试、检验,通过历史数据检验模型真实可靠,在此基础上,以2002年为基准年,对于田县未来2002~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于田县未来7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交通用地、建设用地呈增加态势,其它用地呈减少趋势.研究模拟结果对当地政府在制定未来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具有参考意义,同时在制定人口、GDP、农业技术进步等增长指标时要统筹规划,合理调整优化于田县各类土地系统组成.
    二年生甜菜多胚型采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燕飞;杨洪泽;张立明;高卫时;白晓山;董心久
    2008, 45(1): 157-161. 
    摘要 ( 141 )  
    从新疆甜菜生产发展现状、种子需求及甜菜种子生产所需气候条件,二年生甜菜种株生育特点、夏播准备及田间管理、母根窖藏、母根移栽及水肥特点、人工辅助授粉、收获、种子检验等方面详细阐明了多胚型甜菜大面积制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棉花抗旱耐盐性品种筛选
    郭纪坤;王沛政;胡保民;曲延英
    2008, 45(1): 162-166. 
    摘要 ( 126 )  
    试验对76个品种进行了抗盐和抗旱筛选.抗盐筛选采用种子发芽抗盐鉴定和幼苗生长抗盐鉴定的方法,结果表明:耐盐品种为9812-85、9811-36、石干1号、新植3号和冀农省早441五个品种,对盐敏感品种为新植1号、KD51028和鲁棉22.抗旱筛选采用幼苗生长抗旱鉴定的方法,结果表明:抗旱品种为1193B和山东8短季;对旱敏感品种:9811-36、9810-3、21025-2、中棉所45和21021-8.研究为棉花抗旱耐盐品种改良、控制抗旱性和耐盐性的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打下基础.
    北疆陆地棉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空间分布研究
    曾红军;刘彩霞;梅拥军;孟林
    2008, 45(1): 167-170. 
    摘要 ( 120 )  
    对六个早熟陆地棉品种(系)的部分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果枝间的铃重、衣分、绒长存在较大差异,且达显著水平.铃重、衣分、绒长在不同果枝间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铃重表现为中上部果枝的铃重较大,顶部和下部枝铃重偏低,尤以下部第一果枝铃重最低;衣分表现为中部果枝高,而上部和下部较低;绒长则表现为随着果枝节位的升高,绒长呈下降的趋势.比强和马克隆值在不同果枝间的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根据前人研究对以上情况进行了探讨,并以此就北疆棉区的早熟陆地棉育种和栽培提出了看法.
    新疆常见几种泡菜的安全性研究
    张建;李宝坤;毛晓英
    2008, 45(1): 171-174. 
    摘要 ( 255 )  
    通过对新疆常见市售的14种泡菜产品进行了与安全性有关的化学和微生物学指标的分析表明,泡菜产品的亚硝酸盐含量因产品种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白菜类产品的含量显著高于萝卜类;微生物学分析表明产品中的乳酸菌数量较高,所有样品中都检出了芽孢菌,部分样品检出了一定数量的真菌,所有样品未检出肠道菌,总体而言,所检泡菜样品具有较好的微生物学安全性.
    鹰嘴豆在旱作条件下不同播种期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库尔班·尼扎米丁
    2008, 45(1): 175-179. 
    摘要 ( 175 )  
    试验在乌鲁木齐和奇台县碧流河乡旱作条件下进行,主要研究了鹰嘴豆种子出苗、幼苗成活以及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时期.试验结果表明,鹰嘴豆在北疆农牧区旱作条件下可以栽培成功,最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上旬.在无灌溉条件下选择其他时期播种时种子出苗及幼苗发育均不佳,而种子产量也不高.试验研究结果为在北疆地区旱作条件下种植鹰嘴豆并提高其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巴什拜羊春季牧食行为研究
    刘武军;余雄;李建华;王旭光;赵福宾;马杰;赵泽
    2008, 45(1): 180-183. 
    摘要 ( 157 )  
    对巴什拜羊春季牧食行为进行24 h 的连续观测表明,巴什拜羊昼夜牧食行为活动节律:采食时间263.3±11.2 min,反刍时间298.7±56.0 min,睡眠时间255.6±37.1 min,运动时间391.4±4.6 min,静立时间231±17.0 min.巴什拜羊的日反刍周期数7.22±0.56次,每周期持续时间35.52±5.98 min,全天总食团数265.62±7.40个,每食团咀嚼时间31.31±2.17 min,采食前进速度3.8±1.0 m/s,采食速度60.9±6.3口/s.全天总食团数265.62±7.40个,每食团咀嚼时间31.31±2.17 min,每个食团咀嚼次数42.69±5.67次,与一般绵羊全天逆呕食团及每个食团咀嚼次数差异很大,这可能与巴什拜羊消化机能强有关.巴什拜羊的前进中的采食速度较快.说明草场退化严重以及巴什拜羊的牧食能力较强.
    冬季新疆和田地区某羊舍内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
    张迪然;张鸿雁;王元
    2008, 45(1): 184-187. 
    摘要 ( 113 )  
    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对南疆地区的羊舍内自然通风下的室内环境进行数值模拟.模拟时对整个计算区域采用六面体网格进行划分,对羊舍天窗和北窗附近区域的网格进行加密处理,生成的网格数约为453 360个.羊舍CFD数值模拟以室内外空气作为研究对象,外界气象条件、羊舍外维护结构和室内地面等作为边界条件处理.对冬季南疆地区羊舍北窗开启和关闭两种情况下室内的速度场、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在白天可以开启北窗进行通风.

ISSN 1001-4330 CN 65-1097/S
邮发代号:58-18
国外代号:BM3342
主管:新疆农业科学院
主办: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出版单位:《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新疆农业科学院
邮编:830091
电话:0991-4502046
E-mail:xjnykx-h@xaas.ac.cn


版权所有 © 《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594148 今日访问:394 在线人数:62
网站
微信公众号
淘宝购买
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