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疆南部高密度棉田二代棉铃虫种群自然消亡因子及其危害损失分析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疆南部高密度棉田二代棉铃虫种群自然消亡因子及其危害损失分析

白山·哈基塔衣;郭文超;李号兵;姚举;李祥晔;孙史龙   

  1. 新疆农科院植保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喀什地区莎车县农技站,新疆莎车,844700
  • 收稿日期:2004-02-25 修回日期:2004-02-25 出版日期:2004-02-25 发布日期:2004-02-25

Natural Dying out Factors of Population Dynamic of Second Generation Bollworm and Analyse of Its Damage in High Density Cotton Field of the Southern of Xinjiang

  • Received:2004-02-25 Revised:2004-02-25 Published:2004-02-25 Online:2004-02-25

摘要: 新疆南部主要棉区高密度棉田二代棉铃虫消亡因子主要可以归纳为天敌捕食、寄生、生理死亡、自然损失及人为活动等5个因子.1龄、5~6龄幼虫以及卵是新疆南部主要棉区二代棉铃虫田间自然消亡的主要阶段.各龄期幼虫田间自然存活率分别为53.3;、14.93;、10.60;、8.16;、6.69;、4.62;和2.58;.新疆南部棉产区二代棉铃虫总消亡率为97.95;,种群趋势指数(Ι)为8.877 8.单头二代棉铃虫幼虫蛀食蕾数为0.921~14.35,平均4.92个,其数量与棉花蕾、花、铃数量减少率和产量损失呈正相关,综合棉铃虫危害和当前高密度棉花种植的生产成本,其防治指标为102粒卵/百株.


ISSN 1001-4330 CN 65-1097/S
邮发代号:58-18
国外代号:BM3342
主管:新疆农业科学院
主办: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出版单位:《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新疆农业科学院
邮编:830091
电话:0991-4502046
E-mail:xjnykx-h@xaas.ac.cn


版权所有 © 《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579099 今日访问:3083 在线人数:10
网站
微信公众号
淘宝购买
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