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目录
    第60卷第4期封面+目录
    2023, 60(4): 0-0. 
    摘要 ( )   PDF(30087KB) ( )  
    棉花调控技术专栏
    氮肥与缩节胺对机采棉生长发育及氮素分布的影响
    彭增莹, 张巨松, 卡地力亚·阿不都克力木, 贺宏伟, 刘群, 郭仁松
    2023, 60(4): 781-789.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1233KB) ( )  

    【目的】研究新疆机采棉田合理的施肥化控配套技术。【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设置3个纯氮水平(160、320、480 kg/hm2)及3个缩节胺剂量(189、280.5、372 g/hm2),分析氮肥与缩节胺对机采棉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增多,棉花生育时期滞后,喷施缩节胺可以提前棉花生育时期;随施氮量增多,棉花株高、倒四叶宽、茎粗、株高日增量、干物质总量增加,喷施缩节胺可以降低株高日增量、倒四叶宽及果枝数,增加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各施氮量下的氮素积累总量差异显著,N2较N1提高66.4%、较N3提高12.3%;氮肥与缩节胺对籽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N2水平下籽棉产量较N1提高21.6%,较N3提高14.8%,N2H2处理较N2H1、N2H3单株结铃数提高5.6%、3.6%,单铃重提高5.6%、11.8%。【结论】N2H2处理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最合理,且蕾花铃氮素吸收量占比高,籽棉产量最高,为新疆南疆最适氮肥与缩节胺组合。

    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机采棉株型塑造和棉铃分布的影响
    申莹莹, 张巨松, 彭增莹, 李宗润, 段松江, 吴一帆, 郭仁松
    2023, 60(4): 790-79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1066KB) ( )  

    【目的】研究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机采棉株型塑造和棉铃分布的影响。【方法】2021年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因素为缩节胺和打顶处理,缩节胺2个水平,喷施缩节胺(H1)和不喷施缩节胺(H0);打顶3个水平,打顶剂喷施(D1)、人工打顶(D2)和不打顶(D3)。研究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茎粗、主茎节间数、节间长度、果枝数、果枝长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随着缩节胺的喷施,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果枝长度、果枝夹角及株宽呈降低趋势,打顶剂喷施可以抑制棉花顶部的生长,并起到免打顶的作用。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可以塑造适宜机采的棉花株型。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可以更好的将棉花的生殖生长向营养生长转移,增加棉花营养器官的重量,提高棉花的产量。喷施缩节胺处理伏前桃个数显著高于处理不喷施缩节胺处理,增幅为43.3%。各打顶处理间伏前桃个数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的伏桃个数以打顶剂喷施处理最高,不打顶处理最低,棉花的秋桃个数以不打顶处理最低,人工打顶处理最高。喷施缩节胺和打顶剂均可以显著增加棉铃数量,提高棉花产量。【结论】喷施缩节胺和打顶剂会显著影响棉花适宜机采的农艺性状,影响棉花株型塑造及棉铃分布,在生产中使用缩节胺和打顶剂相结合,可以提高棉花产量。

    氮肥运筹对雹后重播受旱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影响
    代健敏, 张巨松, 徐新龙, 李始鑫, 翟梦华, 孙明辉
    2023, 60(4): 798-809.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1519KB) ( )  

    【目的】研究氮肥运筹对雹后重播受旱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影响。【方法】主区为正常蕾期灌水处理(CK),蕾期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副区为4种施氮比例不施氮(N0)、以盛铃期为界限分为蕾期+花期肥:铃期肥3:7 (N37)、蕾期+花期:铃期肥5:5 (N55)、蕾期+花期:铃期肥7:3 (N73),研究雹后重播受旱棉花的最佳氮肥运筹。 【结果】在同一氮肥处理下,蕾期中度水分胁迫较CK处理生育进程提前,茎粗、有效果枝、倒四叶宽、双铃率以及LAI、Pn均有所降低,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及出现时间、拐点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干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单株成铃数、籽棉产量有所下降,单铃重、衣分无显著差异;在同一水分处理下,铃期肥比例增加,生育进程延后,倒四叶宽增加;不同追肥比例在茎粗、有效果枝数、倒四叶宽、双铃率、 LAI、Pn均优于N0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单株结铃数、籽棉产量均高于N0处理;在正常蕾期灌水处理(CK)下N55处理表现最优,较N0、N37、N73处理籽棉产量增产37.58%、13.89%、12.85%;在蕾期中度水分胁迫下N37处理的茎粗、有效果枝、双铃率LAI、Pn优于CK处理,且增加效果显著;干物质积累量较CK处理的快速生长期缩短了1~7 d,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平均降低了8.63%、54.83%,快速积累速率增加了49.6%,干物质最大积累量、持续时间、以及最大积累速率以N37为最优且增加效果最为明显,单株结铃数、籽棉产量以N37处理最高,分别比N0、N55、N73增产57.33%、34.01%、18.35%。【结论】雹后重播受旱(蕾期中度水分胁迫)条件下,生育期追肥比例蕾期+花期肥:铃期期3:7时籽棉产量较CK不仅没有下降,还有所增产。棉花重播受旱下追肥比例设置为蕾期+花期肥:铃期肥3:7为最佳施肥比例。

    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种质资源
    双膜条件下不同干播湿出水分处理对棉花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丁宇, 张江辉, 白云岗, 刘洪波, 郑明, 赵经华, 肖军, 韩政宇
    2023, 60(4): 810-822.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2171KB) ( )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定额及滴灌频次对棉花生理、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规律。【方法】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开展大田试验。试验共设计5个不同灌水定额及滴灌频次处理(S1:675 m3/hm2,S2:900 m3/hm2,S3:1 125 m3/hm2,S4:675 m3/hm2+450 m3/hm2,S5:675 m3/hm2+300 m3/hm2+150 m3/hm2),1个冬灌对照处理(CK:2 700 m3/hm2),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对棉花生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株高及干物质量表现上,随灌溉定额增加,在苗期至吐絮期呈先减小后升高的趋势,其中CK与S1处理在苗期无显著差异,与S3处理在蕾期至吐絮期差异性较小。随滴水频次增加,在苗期至吐絮期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CK与S5处理差异性较小。(2)在叶绿素荧光表现上,随灌溉定额增加叶绿素荧光参数呈显著降低趋势,其中CK显著大于各灌水定额处理。随滴水频次增加叶绿素荧光参数逐渐增加,其中CK与S5处理荧光参数差异性较小。叶绿素荧光参数Fm'值与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呈良好线性关系,Fo'值与干物质累积量建立的相关性模型决定系数较高。(3)在群体生理指标及产量表现上,随灌溉定额及滴水频次增加棉花群体生理指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CK与S5处理差异性较小。各干播湿出处理中S5处理棉花产量及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显著较高,与CK处理相比,产量大小无显著差异,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升高26.7%。【结论】低出苗水量、高滴水频次处理(S5)对于棉花生长促进作用更强,作物产量更高,且有着较高的灌溉水分生产效率,能够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氮肥形态和品种对棉花根系形态与氮素积累的影响
    张宸, 梁悦, 殷昊, 张应榕, 陈波浪
    2023, 60(4): 823-83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1316KB) ( )  

    【目的】研究氮肥形态和品种对棉花根系形态与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分析品种与氮肥形态的互作机制,为棉花合理选择氮肥形态和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于2020年设在新疆农业大学农科楼培养室,设置2个品种(新陆早45号和新陆早48号)与4个施肥处理(不施氮肥(CK)、施尿素(N1)、施硫酸铵(N2)、施硝酸钙(N3))双因素完全随机根箱培养试验,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播种后90 d采样,测定根系形态参数指标和氮素积累量。【结果】棉花根系形态和氮素积累量变化规律为N3>N1>N2>CK,N3处理的根系形态参数(总根长、干物质质量(P<0.05)、表面积、体积)和根部、茎部、叶部(P<0.05)和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N2和CK处理(P<0.01),比N2分别平均提升24.66%、33.93%、19.61%、18.57%和52.64%、50.95%、16.20%、28.09%,比CK处理分别平均提升40.57%、61.09%、38.65%、33.31%和103.02%、119.59%、57.40%、76.12%,与N1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棉花品种和氮素形态对根系形态与氮素积累的交互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新陆早48号的根系总根长、根系体积显著高于新陆早45号(P<0.01),分别平均提升9.16%和7.01%,根部、茎部(P<0.05)、叶部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也显著高于新陆早45号(P<0.01),分别平均提升15.28%、7.75%、9.55%和9.86%。新陆早45号根冠比的CK处理和比根长的N2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新陆早48号根冠比和比根长各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硝态氮肥比尿素和铵态氮肥更利于棉花根系形态发育和氮素积累量的增加。新陆早48号根系总根长、根系体积和植物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新陆早45号,且根冠比与比根长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品种优势明显。

    不完全双列杂交玉米组合抗倒伏综合评价
    杨明花, 刘强, 廖必勇, 彭云承, 布阿依夏木·那曼提, 达吾来·杰克山
    2023, 60(4): 832-84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928KB) ( )  

    【目的】研究36份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茎秆力学倒伏综合评价,筛选出抗倒伏强的品种。【方法】以 4 份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9 份玉米高代系为待测系,采用 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设计,对其茎秆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分析,综合评价3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因子和茎秆性状。【结果】不同玉米杂交组合单株粒重与基部第3节穿刺强度、穗下第1节穿刺强度、基部第4节弯曲强度、穗下第1节弯曲强度和茎秆抗推力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0.451**、0.588**、0.459**、0.422**和0.490**;单株粒重与茎粗均表现为负相关;株高、行粒数、单株粒重与茎秆抗推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分别为0.388、0.387、0.490;穗高、秃尖、穗粗、轴粗、生育期与茎秆抗推力呈负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8 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98%。【结论】结合隶属函数、贡献率计算权重、综合评价36个玉米杂交组合抗倒伏、宜机收能力的综合评价D值,并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三类,9个综合指标强的组合,14个综合指标弱的组合,13个综合指标中等的组合。

    生长素与高粱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商靖, 逄洪波, 王兰兰, 李雪梅, 王艳秋, 李玥莹
    2023, 60(4): 841-846.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1706KB) ( )  

    【目的】研究高粱生长素(IAA)与杂种优势之间的潜在关系,为高粱育种中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以11个亲本及组配的11个杂交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杂交种及其亲本生长素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抽穗期、成熟期高粱不同品种的生长素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11个杂交种成熟期的生长素含量均高于抽穗期,成熟期杂种辽粘3号、辽杂19、辽杂35、辽杂36、辽2297、辽2697、辽5397、辽糯7号、辽糯11号、辽夏梁1号的生长素含量与其亲本相比,子代生长素含量更高,成熟期只有辽粘6号的生长素含量比其亲本的低。以对应的母本或父本为对照,杂交种辽粘3号和辽杂19在抽穗期的生长素基因表达量低于其亲本,杂交种辽粘3号、辽粘6号、辽杂36在成熟期的生长素基因表达量低于其亲本,其余杂交品种在抽穗期、成熟期生长素基因表达量均高于其亲本。【结论】内源生长素是调节高粱生长杂种优势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耐低磷新疆春玉米基因型筛选及其磷效率
    周广威, 韩登旭, 朱琦, 张少民
    2023, 60(4): 847-856.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1110KB) ( )  

    【目的】筛选耐低磷及磷高效玉米品种是充分利用土壤磷素和减施磷肥的有效途径,挖掘玉米利用土壤磷素的生物学潜力,为培育磷高效利用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低磷(P2O5:20 mg/kg)和正常磷(P2O5:100 mg/kg)条件下,以8个新疆自育的春玉米品种和1个对照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结果】筛选耐低磷基因型,划分不同磷效率类型,鉴定出对磷高效的玉米品种。施用磷肥对玉米生长有明显的影响,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单株产量及植株氮磷累积量在各品种之间差异显著。鉴定出4个耐低磷品种,分别为新玉29号、新玉47号、新玉54号 和新玉69号。依据磷效率综合值对玉米基因型磷效率类型进行了划分。【结论】新玉47号、新玉54号和新玉69号为耐低磷且低磷高效品种,郑单958为不耐低磷且正常磷高效品种,新玉110号为不耐低磷且磷低效品种,新玉24号、新玉29号、新玉80和新玉102号为磷低效品种。

    玉米钙依赖蛋白激酶全基因组鉴定及抗旱表达分析
    陈果, 郝晓燕, 高升旗, 胡文冉, 赵准, 黄全生
    2023, 60(4): 857-86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1337KB) ( )  

    【目的】分析研究玉米钙依赖蛋白激酶全基因组鉴定及抗旱表达。【方法】使用NCBI Blast、DNAMAN和MotifScan等程序分析玉米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的蛋白结构域和系统发育。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分析CDPK基因在干旱胁迫处理玉米幼苗中的表达,评价CDPK基因对玉米干旱胁迫反应能力。【结果】鉴定出了在玉米中含有39个CDPK基因。将CDPK基因分为4个组。每个群体中的成员有共同的蛋白质基序和外显子及内含子结构,共同的进化起源。39个玉米CDPK基因根据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分组,并锚定在特定的玉米染色体上。多数CDPK基因在玉米干旱胁迫中的表达水平发生改变,CDPK基因参与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论】从玉米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出了39个CDPK基因,大多数玉米CDPK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水平,CDPK基因在玉米发育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多数CDPK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量均发生变化。

    密植条件下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董秀丽, 韩登旭, 杨杰, 阿布来提·阿布拉, 戴爱梅, 李俊杰, 王业建, 刘俊, 郗浩江, 梁晓玲, 李铭东
    2023, 60(4): 865-87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720KB) ( )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地区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脱粒含水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找出该地区密植条件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的耐密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北疆18个中熟玉米品种为材料,在10.5×104株/hm2密度下,分析各参试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结果】在密植条件下各参试品种产量差异极显著;产量与行粒数(r=0.565*)、百粒重(r=0.485*)呈显著正相关;18个玉米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85.6%的产量变异;优化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6.391+0.469X6+0.33X8【结论】新疆北疆博州地区密植条件下选择玉米品种时,选择穗长稍长、穗粒重较大、百粒重较重且脱水快的品种,华西704,登海1707和华西917可作为新疆博州地区中熟春播地膜玉米栽培选择品种。

    园艺特产·林业·设施农业
    红宝石无核×红旗特早葡萄杂交后代核性状遗传分析
    王勇, 苏来曼·艾则孜, 李玉玲, 孙锋, 伍国红, 杨涛, 郭平峰
    2023, 60(4): 872-879.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1284KB) ( )  

    【目的】研究红宝石无核×红旗特早葡萄杂交后代核性状遗传规律。【方法】以红宝石无核×红旗特早杂交群体135个F1代植株为试材,鉴定核状态,测定果实单粒重、单核重、单粒核数量、单核纵横径积等核相关指标,分析群体核性状遗传倾向。【结果】红宝石无核×红旗特早杂交群体胚败育率为59.26%;果实单粒重表现为连续分布,遗传力低,呈现变小趋势;果实单核重在有核和无核单株群体之间存在两极分化,但没有明显界限,遗传力低,呈现变小趋势;果实单粒核数量遗传力低,呈现变少趋势,整个组合91.85%的单株具有败育残核;单核纵横径积在有核和无核单株群体之间存在两极分化,且有明显界限,遗传力低,呈现变小趋势,但在有核单株中表现增大趋势。【结论】红宝石无核与具有无核倾向的有核品种红旗特早杂交,可以获得较高比例的无核后代,群体在果粒质量、核质量、数量及纵横径积等指标上均表现为退化趋势,但在无核单株与有核单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果粒质量、核质量、数量及纵横径积与核性状正相关联。

    不同葡萄品种的耐盐性比较分析
    陈丽靓, 鲁倩君, 马媛媛, 刘迎, 赵宝龙, 孙军利
    2023, 60(4): 880-888.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1105KB) ( )  

    【目的】研究不同葡萄品种耐盐性,为耐盐葡萄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葡萄品种5BB、101-14、SO4、3309M、贝达、抗砧3号、喀什哈尔、木纳格、和田红、夏黑10份盆栽葡萄品种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灌盐培养的方式,研究100 mmol/L NaCl胁迫对不同葡萄品种叶片的盐害指数、光合作用、抗氧化酶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等指标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比较其耐盐性。【结果】100 mmol/L NaCl胁迫下,和田红、木纳格、喀什哈尔、夏黑的SOD、CAT、POD活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与对照相比增幅最大,胞间二氧化碳(Ci)和丙二醛含量降幅最小;101-14、抗砧3号、贝达的SOD、CAT、POD活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与对照相比增幅较大,胞间二氧化碳(Ci)和丙二醛含量降幅较小;3309M、5BB、S04的SOD、CAT、POD活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与对照相比增幅最小,胞间二氧化碳(Ci)和丙二醛含量降幅最小。【结论】和田红、木纳格、喀什哈尔、夏黑为耐盐品种,101-14、抗砧3号、贝达为中等耐盐品种,3309 M、5BB、S04为不耐盐品种。

    摘叶和喷施外源过氧化氢对库尔勒香梨粗皮果形成的影响
    史智勇, 艾沙江·买买提, 仙米斯娅·塔依甫, 曹艺洁, 玉苏甫·阿不力提甫
    2023, 60(4): 889-896.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1637KB) ( )  

    【目的】研究库尔勒香梨上可能诱导粗皮果形成的胁迫因子。【方法】基于分析库尔勒香梨粗皮果形成的基础上,对生长期的库尔勒香梨枝条采用50%程度地摘叶、外源喷施250 mmol/L的H2O22种人为逆境处理,在成熟期统计处理枝条上粗皮果率,对不同处理的果实进行组织切片染色,检测生理指标。【结果】库尔勒香梨成熟期对照组的粗皮果比率为18.10%,H2O2喷施和摘叶处理的粗皮果率分别为51.93%、29.52%;3组果实中果皮中的木质素含量分别为3.4%、4.9%、3.9%,果肉中的木质素含量分别为1.5%、1.7%、2.0%,2个处理组均提高了库尔勒香梨的粗皮果率以及果实中的木质素含量。H2O2喷施后外果皮的丙二醛(MDA)和活性氧(H2O2和$O^{-}_{2}$)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对照的1.7和2.9倍。与之相应,库尔勒香梨果皮可溶性糖、淀粉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也显著增加,分别为对照的1.3和1.4倍。摘叶处理后库尔勒香梨果肉中可溶性糖、淀粉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也显著提高,分别为对照组果肉的1.2和2.0倍。【结论】2种人为逆境处理能有效提高粗皮果的比率,并且提高果实内部单位视野中的石细胞数量和木质素含量。其中H2O2喷施组主要对库尔勒香梨的果皮部分产生影响;摘叶组主要对库尔勒香梨的果肉部分产生影响。

    扁桃不同砧木资源根系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唐茜茜, 木巴热克·阿尤普, 许盼云, 于秋红, 郭春苗, 张萍, 龚鹏
    2023, 60(4): 897-90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1887KB) ( )  

    【目的】研究扁桃6个不同砧木资源当年生实生苗根系解剖结构特征对周期为60 d的中度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为扁桃砧木抗旱机理的研究提供形态解剖学的依据。【方法】采用水分控制盆栽试验,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获取根组织解剖结构和木质部解剖结构相关12项指标,分析生物学特性。【结果】大巴旦和石头扁桃的根木栓层、木栓层数、木质部占比以及维管束占比等指标值比其它砧木资源的高(P<0.05),且干旱胁迫之后,其木栓层、木栓层数均增加(P>0.05);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主根(D≥5 mm)木栓层厚度、侧根(2<D<4 mm)木栓层厚度、主根木质部占比以及侧根导管直径等4项抗旱性相关指标;从根系解剖结构角度对扁桃不同砧木资源苗期进行抗旱性排序为大巴旦>石头扁桃>苦扁桃>桃巴旦2号>桃巴旦1号>桃。【结论】扁桃本砧资源根系的木质化程度较高,与其他砧木资源相比对干旱胁迫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不同包装结合蓄冷剂处理对蟠桃贮藏后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谢小燕, 郭慧静, 赵志永, 李自芹, 宋方圆
    2023, 60(4): 908-915.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1707KB) ( )  

    【目的】筛选适宜蟠桃物流的包装和蓄冷剂,找到最佳的包装组合应用到蟠桃保鲜中,为保持蟠桃物流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英格尔蟠桃为试材,将其置于0℃下预冷18 h后,采用周转箱+冰袋(周袋)、周转箱+冰膜(周膜)、泡沫箱+冰袋(泡袋)和泡沫箱+冰膜(泡膜)以及对照组置于自然环境下贮藏24和48 h后,测定箱内温度、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腐烂率、丙二醛含量和蔗糖含量。【结果】蟠桃在贮藏24 h后货架期1~2 d试验中,周袋组处理的蟠桃果实能较好保持其货架期品质,降低腐烂率,延缓果实硬度降低,保持糖酸适中,口感较好,其余经过预冷处理的各组保鲜效果依次周膜组、泡袋组和泡膜组。蟠桃在贮藏48 h的实验中,各组的温度均在15℃以上,保鲜效果较好的组合与贮藏24 h的结果一致。【结论】周转箱保鲜效果优于泡沫箱;冰袋的保鲜效果优于冰膜,周袋组贮藏24 h蟠桃果实品质最佳。

    新疆3个鲜食枣品种的抗寒性评价
    刘敏, 靳娟, 阿布都卡尤木·阿依麦提, 樊丁宇, 郝庆, 杨磊, 赵晓梅, 耿文娟
    2023, 60(4): 916-92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1467KB) ( )  

    【目的】研究3个鲜食枣品种的抗寒能力,为新疆鲜食枣品种的区域栽培布局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月,采集伏脆蜜、京沧1号、冬枣的一年生枝条,利用超低温冰箱人工模拟低温环境(-10℃~-35℃)处理枝条,测定萌芽率、相对电导率、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含量,3个品种半致死温度(LT50)由各自的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得到,再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3个鲜食枣品种的抗寒性。【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3个枣品种枝条的萌芽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均在-25℃降至0;相对电导率值、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同;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则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伏脆蜜、京沧1号、冬枣的半致死温度从高到低分别为-20.44、-19.91和-19.53℃。2个主成分能表示三个品种各个指标71.189%的信息,主成分1主要包含可溶性糖、萌芽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的信息,主成分2包含脯氨酸的信息。而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的得分均为伏脆蜜最高,其次是冬枣,京沧1号最低。【结论】3个品种枝条的抗寒能力强弱依次为伏脆蜜、冬枣、京沧1号。在新疆南疆种植冬枣的区域,可选择抗寒能力强的伏脆蜜,而京沧1号抗寒性相对较弱,需在冬季及时做好防冻保护措施。

    模式改造对灰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及机械适应性的影响
    王文军, 陈奇凌, 郑强卿, 王晶晶, 张桂兵, 李海霞
    2023, 60(4): 925-93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2776KB) ( )  

    【目的】研究枣树不同栽培模式的冠层特征,分析不同模式之间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差异及其相关性,寻找适合枣树集约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3~4 a灰枣树为试材,将株行距为1.0×1.5(m),树形为疏散分层形的原栽培模式(CK),将其一部分改造为株行距1.0×4.5(m)的篱壁形、主干形和“Y”形,冠高控制在2.5 m左右的3种新型模式,即M1、M2、M3。将改造完成后的新模式作为试验组,原种植模式作为对照(CK)。对各模式枣树5~7月的株高、冠幅、作业间距以及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M2株高最高,M1株高最低,6、7月时M1与M3和CK差异不显著,各模式的株高均在2.5 m左右且生长良好;5~7月,M1冠幅显著最小,M1为89.1 cm,较CK小13.1%;M2冠幅与CK无显著差异,M2为99.0 cm;M3冠幅显著最大,M3为139.0 cm;新模式极大提升了枣园作业间距,M1、M2超过3.0 m,便于各类农业机械进园作业,M3在2.7 m左右;模式改造显著减小了灰枣个体及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大了树冠的无截取散射(DIFN)、透射率(TRANS)以及叶倾角(MTA)。其中,CK的个体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无截取散射、透射率及叶倾角最小,M1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最小、无截取散射及透射率最大,M2个体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在新模式中最大,其截获光辐射能最多,M3个体无截取散射及透射率最大,个体及群体叶倾角均最大;灰枣个体的LAIDIFNTRANSMTA与群体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0 1),M3的个体LAIDIFNTRANS与群体关系紧密度最小(R2值最小),其单株个体调控对枣园群体光合效益提升相较M1、M2低。【结论】模式篱壁形(M1)、主干形(M2)是更适宜当地灰枣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

    不同炮制方法下若羌灰枣主要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对比
    李爽, 谢丹露, 吴继周, 马瑞, 谢艾迪, 邵蕾, 高娟娟, 韩海霞
    2023, 60(4): 935-942.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1347KB) ( )  

    【目的】研究对比若羌灰枣经蒸、煮、炒等炮制后其总黄酮、总多酚和总三萜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若羌灰枣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总黄酮、总多酚和总三萜的含量,以DPPH清除能力和ABTS 清除能力及总还原力评价抗氧化活性。【结果】若羌灰枣生品、蒸制品、煮制品、炒制品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15±0.09)、(2.56±0.07)、(1.7±0.08)、(2.02±0.04) mg/g;总多酚含量分别为(66.73±1.22)、(46±0.97)、(52.98±0.58)、(47.62±0.35) mg/g;总三萜含量分别为(35.86±0.49)、(46.56±1.62)、(27.01±0.71)、(22.35±0.43) mg/g。在0.1~25.6 mg/mL浓度范围内,VC、灰枣生品、蒸制品、煮制品、炒制品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04、2.03、1.36、4.97、2.42 mg/mL。在0.125~2 mg/mL浓度范围内,VC、灰枣生品、蒸制品、煮制品、炒制品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09、0.21、0.27、0.52、0.38 mg/mL。不同炮制方法若羌灰枣总还原力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蒸制品总还原力最高。【结论】若羌灰枣生品经蒸、煮、炒法炮制后,其中总黄酮、总多酚和总三萜含量都会发生变化。除总多酚外,蒸制品中总黄酮和总三萜含量均为最高,蒸制品的抗氧化活性也是最好的。

    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杜红艳, 庞胜群, 马海翔, 吉雪花
    2023, 60(4): 943-95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781KB) ( )  

    【目的】研究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主要农艺性状对前期产量性状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决定系数,为加工番茄优良早熟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份加工番茄早熟突变体的 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株高、始花节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单果重和一二穗结果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 18.1%、12.1 %、12.9 %、13.9%、29.1%和22.7%,其可选择性较强,易于通过育种、栽培等方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对照组单果重与前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2**;一二穗结果数与前期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2*;处理组单果重和一二穗结果数与前期产量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0**和0.958**;单果重越大、一二穗结果数越多、前期产量越高;现蕾期、始花期越早、开花至成熟天数越短,早熟性指数越高。单果重、一二穗结果数对前期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向,且相关系数为极显著正相关,在加工番茄早熟品种选育时,应结合单果重和一二穗果数2因素直接、间接作用进行选择,其中一二穗结果数起决定性因素。【结论】在加工番茄早熟品种选育过程中,要提高早熟性指数和前期产量,考虑单果重、一二穗结果数、现蕾期、始花期、开花至成熟天数等农艺性状,着重考虑一二穗结果数和单果重等农艺性状。

    不同施氮量对设施茄子产量、品质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王泽鹏, 梁志国, 刘胜尧, 贾宋楠, 范凤翠, 张哲, 杜凤焕, 秦勇
    2023, 60(4): 951-95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908KB) ( )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日光温室茄子产量、品质以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设施茄子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茄子品种茄杂2号作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施氮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施氮处理下茄子的产量、营养品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养分积累量。【结果】茄子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量的施氮量有助于提高茄子产量;试验F3处理产量最高,为62 839 kg/hm2,比不施肥处理高36.05%。各施氮处理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均以F3处理最高,分别为1.83%、52.59 mg/g、1.8 mg/g。VC含量是F4处理最高,为7.44 mg/100g。各施氮处理的硝酸盐含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F5处理最低,为654.56 mg/kg。茄子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的积累量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F3处理最高,分别为232.67、34.32和304.99 kg/hm2【结论】合理氮肥用量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茄子产量,改善果实的营养品质,还可以增加植株的养分积累量。F3处理(茄子苗期氮108 kg/hm2、磷49.2 kg/hm2、钾169.9 kg/hm2,结果期氮421.5 kg/hm2、磷174.9 kg/hm2、钾519.4 kg/hm2)是日光温室茄子适宜的施肥量,产量高且品质好,植株养分积累多。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影像的天山云杉林树高提取及蓄积量反演
    曲延斌, 王振锡, 胡天祺, 董巍, 陈哲
    2023, 60(4): 958-964.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1124KB) ( )  

    【目的】研究提取影像高程数据建立模型反演天山云杉林分蓄积量,获得便捷、快速提取森林蓄积信息的技术方法,为研究山地天然林精准监测与评价提供技术途径。【方法】以新疆天山中部北坡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hanica)为研究对象,机载激光雷达航拍影像与样地每木检尺为数据源,使用点云分类与克里金插值法对激光雷达影像高程数据进行提取获得天山云杉树高,根据样地实测数据构建胸径-树高模型,并根据胸径-树高模型天山云杉林林分蓄积量进行反演。【结果】激光雷达影像分辨率较高,经过点云分类后,采用克里金插值法提取的树高平均精度可达89.64%,幂函数曲线模型拟合度最高,R2为0.908,结合二元材积公式,基于激光雷达影像估测蓄积量与样地实测蓄积量对比,精度达到87.43%。【结论】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天山云杉林树高信息的提取效果较好,建立胸径-树高模型弥补了激光雷达不能对胸径直接测量的缺陷,反演天山云杉林林分蓄积量,该模型可满足对新疆山地天然林数字经营管理的标准。

    地形因子对天山北坡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夏晓莹, 李思瑶, 王杰, 马小龙, 席丽, 米尔扎提·柯尼加里木, 阿丽耶·麦麦提, 王卫霞
    2023, 60(4): 965-973.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1177KB) ( )  

    【目的】研究地形因子对天山北坡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选取不同海拔、不同坡度和不同坡向的样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其碳密度。【结果】不同海拔梯度下,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41.65~77.67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9.47~14.27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减少的趋势。0~20 cm土层坡度小于15°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最高(105.08 g/kg),而当坡度达到30°~35°时,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不同坡向上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其中0~20 cm土层阴坡上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阳坡(P<0.05),2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坡向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天山北坡天山云杉林在高海拔区域内整个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较低海拔区域相对均匀。坡向对土壤有机碳的再分配作用在20~60cm土层土壤中难以发挥作用。

    草业·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农业经济
    不同利用方式对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夏停停, 苏比努尔·吾麦尔江, 于昭文, 李宏, 吕文钧,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
    2023, 60(4): 974-98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3
    摘要 ( )   HTML ( )   PDF(1256KB) ( )  

    【目的】研究游牧放牧与定居放牧不同利用方式下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山地草甸草地生产力及确定合理的放牧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以天山北坡山地草甸草地为对象,分别在游牧放牧区和定居放牧区设置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2种放牧强度,围栏打草场(未放牧区)为对照(Check test),分析2种放牧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分布。【结果】(1)在LG和HG下,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游牧放牧和定居放牧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大小均为CK>LG>HG;除杂类草外,多年生禾草、多年生豆科草、多年生莎草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游牧放牧区与定居放牧区多年生莎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在LG下有显著差异(P<0.05),多年生豆科草地上生物量在HG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2)在CK和LG下,不同放牧方式下土层0~10、10~20、20~30 cm的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比游牧放牧区分别高出36.79%、31.55%、27.38%。游牧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范围在743.99~1 229.83 g/m2;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范围在864.33~1 550.95 g/m2。(3)在LG和HG下,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根冠比有显著差异(P<0.05),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根冠比游牧放牧区分别高出19.38%、9.9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游牧放牧区和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根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HG>CK>LG。【结论】山地草甸草地的不同利用方式改变了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布,定居放牧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游牧放牧方式(P<0.05)。

    果园生草对苹果园杂草控制、土壤养分及果树营养状况的影响
    封帆, 谢开云, 艾比布拉·伊马木, 万江春
    2023, 60(4): 982-991.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4
    摘要 ( )   HTML ( )   PDF(1094KB) ( )  

    【目的】研究果园生草对果园杂草防控、土壤养分和果树营养状况的影响,并对3个生草处理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出最优果园生草处理,为阿克苏地区生草制果园的土壤管理及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设对照处理(清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油菜(Brassica rapa var. oleifera de Candolle)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测定2017~2019年牧草和杂草地上生物量、2019年土壤养分及果树叶片营养成分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及综合评价不同生草制度下的杂草生物量、土壤指标以及果树叶片营养指标因子。【结果】2019年白三叶处理下杂草地上生物量下降幅度最大(59.3%)。油菜处理下土壤有机质(23.90 g/kg)、土壤速效钾(164.37 mg/kg)和碱解氮含量(89.77 mg/kg)最高。与对照处理相比,3个生草处理均可显著(P<0.05)增加苹果园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降低果园土壤容重和pH,显著(P<0.05)增加叶片中的叶绿素、磷、氮、镁、钠。【结论】苹果园生草以种植油菜为最佳。

    陆地棉种质黄萎病抗性生理鉴定分析
    程利华, 杨红兰, 马清倩, 史莹, 张大伟, Alisher A. Abdullaev, 张道远
    2023, 60(4): 992-1002.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5
    摘要 ( )   HTML ( )   PDF(2298KB) ( )  

    【目的】研究陆地棉种质黄萎病抗性及生理鉴定,为棉花黄萎病抗性品种选育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10份国外棉花种质(Gossypium hirsutum)为材料对室内盆栽棉花接种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液浓度为107 CFU/mL,接菌14 d后,观察并记录表型发病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叶片的菌含量;测定棉花叶片的木质素、过氧化氢(H2O2)、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等生理生化指标,结合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棉花的5个生理指标抗性。【结果】03804、A-6、04841和05189发病较轻;03804和A-6病菌DNA含量最少;在病菌侵染过程中,这些品种对PAL、PRO、木质素等的依赖程度不同,呈现出品种间差异;当棉花受到V. dahliae侵染后,MDA与H2O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AL和PRO呈极显著负相关;五项抗病指标通过简化得到2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4.951%,20.386%;10份材料根据棉花抗病综合指标可划分为1份抗病(03804)、5份耐病(05160、A-6、A-688、A-91、A-924)和4份易感病(04219、04841、A-1139、05189)材料。【结论】筛选出1份抗病、5份耐病和4份易感病的陆地棉种质。

    基于神经网络PID算法的优化饲料配制系统
    方杰, 张杰, 马娟, 田翔, 于秀针, 冯斌
    2023, 60(4): 1003-101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6
    摘要 ( )   HTML ( )   PDF(1448KB) ( )  

    【目的】设计饲料配制控制系统,并采用神经网络PID优化算法实现对配料精度的提高。【方法】以西门子S-200 smart型PLC为主控设计饲料配制控制系统,针对现有常规PID算法的控制策略存在超调大、收敛慢等缺陷和BP神经网络梯度下降过程容易出现局部最小化问题,提出以附加动量项的BP神经网络PID算法实现称重误差的降低。【结果】基于动量项的梯度下降法建立的BP神经网络PID算法模型解决了参数自学习整定问题,在响应速度上该算法与PID算法对比为3:1,试验后平均精度99.6%。并在收敛速度和改善超调现象具有更高效的表现。【结论】配料系统经算法优化后误差得到有效控制。

    发酵棉籽粕膳食纤维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杨梦琪, 南珊珊, 张晓羊, 王海亮, 李佳橙, 牛俊丽, 聂存喜, 张文举
    2023, 60(4): 1011-1019.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7
    摘要 ( )   HTML ( )   PDF(1476KB) ( )  

    【目的】研究在黄羽肉鸡日粮中添加发酵棉籽粕膳食纤维(fermented cotton meal fiber,FCMF)对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方法】取120只1日龄健康黄羽肉鸡,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CON组)和试验组(FCMF组),分别饲喂添加1.2%未发酵棉籽粕膳食纤维和1.2%发酵棉籽粕膳食纤维的日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栏笼养。【结果】各阶段两组的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在35日龄时,FCMF组半净膛率极显著高于CON组(P<0.01),全净膛率提高了3.63%(P<0.05)。在35日龄时,FCMF组的十二指肠绒隐比(VH/CD)显著提高,回肠绒毛高度(VH)与CON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H)与CON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56日龄时,FCMF组的回肠VH化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日粮中添加FCMF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的全净膛率和半净膛率、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以及十二指肠绒隐比及回肠绒毛高度,具有改善黄羽肉鸡屠宰性能和促进肠道发育的作用。

    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葡萄籽对多浪羊十二指肠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高帆, 马忠杰, 许贵善, 王彦, 彭婉婉, 冯昕炜, 袁国宏
    2023, 60(4): 1020-1027.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8
    摘要 ( )   HTML ( )   PDF(1053KB) ( )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葡萄籽对多浪羊肠道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5只3月龄体重(20±1.5) kg的健康多浪羊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羊,单栏饲养。葡萄籽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A组)、4%(B组)、8%(C组)、12%(D组)、16%(E组)。预饲期15 d,正试期90 d。结束后屠宰,采集十二指肠食糜,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细菌菌群的结构。【结果】(1)样品测序覆盖率98.22%~98.82%,各组Alpha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25个样品测样出现了1 038个OTU,统计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2)门水平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A组和B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与C组、D组、E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Aeriscardovia为A、B、C、E四组第一优势菌群,占比最高,而D组第一优势菌群为毛螺菌科NK3A20属(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结论】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葡萄籽不影响多浪羊肠道细菌多样性,但影响部分菌群丰度。

    近30 a全国棉花生产区域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分析
    张泓, 吐尔逊江·买买提, 张少民, 张军高, 周小云
    2023, 60(4): 1028-1040.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3.04.029
    摘要 ( )   HTML ( )   PDF(1651KB) ( )  

    【目的】分析全国棉花生产布局变化,研究棉花生产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优势,为合理的配置棉花生产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近30 a来棉花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等数据,以全国主要种植棉花省(市、区)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统计工具分析全国棉花生产时空变化和区域优势,研究棉花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结果】1990年以来全国棉花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两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91~2007年),除新疆显著上升外,大部分省(市、区)缓慢下降;波动下降时期(2008~202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下降较快,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新疆显著增加。近30 a全国棉花总产量显著增加,由5.09×109 kg增加至5.91×109 kg,增加了16.11%,空间上呈现“东南-西北”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生产重心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逐渐向西北集中的态势。全国棉花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播种面积贡献为主导,其次互作主导,单产为最低,我国棉花的生产优势区域为新疆。【结论】30 a来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先减后增,生产集中程度不断增大,优势产区趋于稳定,单产逐步提升;棉花生产布局呈现全国棉花生产重心呈现出由南向北,再由北向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是新疆)变迁的特点。


ISSN 1001-4330 CN 65-1097/S
邮发代号:58-18
国外代号:BM3342
主管:新疆农业科学院
主办: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出版单位:《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新疆农业科学院
邮编:830091
电话:0991-4502046
E-mail:xjnykx-h@xaas.ac.cn


版权所有 © 《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网站
微信公众号
淘宝购买
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