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5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棉花海陆棉杂交后代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冯文林;陈全家;曲延英
    2015, 52(3): 393-401. 
    摘要 ( )   PDF(1235KB) ( )  
    [目的]研究同亲本海岛棉与陆地棉正反杂交,后代群体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的相关性,为棉花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疆陆地棉品种新陆中36号和海岛棉品种新海21号正反杂交后代进行测定,利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正反海陆杂交群体中,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的相互影响是衣分与绒长呈显著负相关,马克隆值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纤维品质对纺纱指数的通径分析表明,正交群体HL13中为:比强度>绒长>马克隆值;反交群体LH13中为:比强度>整齐度>绒长>马克隆值.比强度、绒长、马克隆值都能增强纺纱指数.但反交群体LH13中还包括了整齐度,进一步增加了纺纱指数;关联度分析中,正反交群体,纤维品质性状不受环境影响,而农艺性状受环境影响而各不相同.[结论]正反杂交群体,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间,衣分与绒长呈显著负相关,马克隆值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纤维品质对纺纱指数的通径分析表明,正交群体中:比强度、绒长、马克隆值,偏重比强度和绒长;反交群体:比强度、整齐度、绒长、马克隆值,偏重比强度和整齐度.因而影响纤维品质的重要因素正反群体大致相同,但也会有区别.
    我国早熟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艾尼江;朱新霞;吕军;刘逢举;杨付新;努斯来提·吾斯曼
    2015, 52(3): 402-410. 
    摘要 ( )   PDF(1328KB) ( )  
    [目的]研究早熟陆地棉种质遗传多样性,为北疆早熟陆地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43个早熟陆地棉品种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利用PowerMarker V3.25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长江流域环境下,新疆棉区与我国其他棉区育成的品种,在早熟性相关表型性状上差异不显著;西北内陆环境下,二者之间则差异显著.另外,174对具有稳定多态性的SSR引物用于分析43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486个等位变异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为2~7个.等位基因变异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044~0.750 0.分子检测表明:新疆棉区育成的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利用PowerMarker V3.25软件计算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43个参试品种以遗传背景、育成单位、地理来源等聚为8类.[结论]与其他棉区品种相比,新疆早熟棉区育成的品种,其早熟性相关性状遗传基础狭窄,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受环境影响较大.聚类图反映了不同系统品种之间的交叉以及早期和近代早熟陆地棉不同系统之间的融合现象.
    新疆彩色棉产量及品质构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李吉莲;李吉琴;林海;陈红;宁新柱;宿俊吉;刘萍;邓福军
    2015, 52(3): 411-415. 
    摘要 ( )   PDF(1117KB) ( )  
    [目的]通过对新疆17个彩色棉品种的14个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为彩色棉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由样本相关矩阵出发,对新疆17个彩色棉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4个反映彩色棉产量及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及其函数式,并通过计算彩色棉的重要主成分值,对供试彩色棉品种进行比较.[结论]选择出产量和品质综合性状较好的四个彩色棉品种是新彩棉13号、新彩棉14号、新彩棉17号和新彩棉18号.
    一种棉花高效嫁接新方法及其利用
    张大伟;刘忠山;李春平;刘素娟;魏鑫;徐建辉
    2015, 52(3): 416-0. 
    摘要 ( )   PDF(1193KB) ( )  
    [目的]筛选一种适宜新疆大面积嫁接的新方法,解决组培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提高新疆棉花的抗病性.[方法]试验用“合接法”、“插皮法”、“劈接法”三种已有报道的嫁接方法与摸索的“嵌合法”进行比较,分别作嫁接比较试验、砧木和接穗的配合试验和不同嫁接时期的比较试验.[结果]“嵌合法”嫁接棉苗的成活率最高,此嫁接方法操作简单,对砧木、嫁穗的选择范围要求不严;新海35号和新陆早42号的配合力最高;在棉苗生长至4叶1心时嫁接成活率最高.[结论]获得了一种高效的嫁接新方法“嵌合法”,棉苗嫁接成活率高达91.67;~100;;此方法体细胞再生植株、转基因植株、幼胚培养植株等无菌苗的嫁接,还可用于大规模嫁接棉花遗传分离群体、扩繁稀有种质资源等材料,同时也可用于抗病育种来提高棉花的抗病性.
    orf160在不同棉花CMS胞质中的表达分析
    李杨;陈全家;曲延英;孟志刚;王裴林;郭三堆;张锐
    2015, 52(3): 420-428. 
    摘要 ( )   PDF(2542KB) ( )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的不育系是否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和相同的不育候选基因.[方法]利用PCR,RT-PCR技术,以及Northern blot技术分析orf160及其周边序列在104-7A,湘远A,晋A,HAMS277等棉花不育衍生系线粒体中存在状况及表达.[结果]发现orf160在被调查的CMS系中均存在,且均有转录,而且在P30A(104-7A的衍生系)中与其上游atp4基因间均为单独转录;同时发现orf160在被调查的CMS系中具有相似的旁侧序列.[结论]被调查的CMS系线粒体均含有orf160基因及基本一致的旁侧序列;作为不育候选基因的orf160,与其上游的atp4基因不存在共转录现象.
    干旱胁迫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汤秋香;林涛;董文杰;石书兵
    2015, 52(3): 429-435. 
    摘要 ( )   PDF(1177KB) ( )  
    [目的]明确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目前灌量是否合理及灌水量阈值.通过分析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在水分利用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解析滴灌冬小麦产量提升及节水灌溉的关键要素和限制因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设计四种减量灌溉模式(总灌量分别为3 376、3 000、2 625和2 250 m3/hm2).以常规灌量为对照(总灌量为3 750 m3/hm2).监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D4处理(灌量2250 m3/hm2)到D3处理(灌量2 625 m3/hm2)产量逐步增加,D3处理产量最高为9 450.kg/hm2,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逐步降低.[结论]D4(灌溉量2 250 m3/hm2)到D2处理(灌溉量3 000 m3/hm2)水分利用效率逐步增加,而后波动性下降.说明灌溉量超出其阈值,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反而减少.
    滴灌条件下新甘宁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改良
    李召锋;杨新军;费聪;石培春;李卫华
    2015, 52(3): 436-443. 
    摘要 ( )   PDF(1161KB) ( )  
    [目的]为新疆滴灌条件下不同来源春小麦品种(系)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新疆、甘肃、宁夏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影响新疆自育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生育期>收获指数>单位面积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和单位面积生物学产量是决定甘肃春小麦产量的主导因素;影响宁夏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穗粒重>结实小穗数>单位面积穗数>生育期>株高.[结论]在对新疆自育春小麦品种的改良中应选择千粒重及生物学产量较高、成熟期较早的类型;在新疆生态条件下对引自甘肃的春小麦进行改良时应特别重视对生物学产量较高类型的选择,提高生物学产量的可能途径为:增强分蘖成穗能力,提高结实小穗数;在新疆生态条件下对引自宁夏的春小麦进行改良时应选择穗粒重高、结实性好、群体(穗数)大、中秆早熟类型.
    不同氮、磷配施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柴颖;赵靓;黄婷;毛家双;张扬;侯振安
    2015, 52(3): 444-0. 
    摘要 ( )   PDF(1222KB) ( )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配施对春玉米养分吸收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氮、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氮、磷不同配比施肥试验,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北疆春玉米合理的氮、磷肥配施量.[结果]玉米对氮、磷素的吸收量均在灌浆期达到高峰,吸收百分比例分别占39.4;~55.3;和41.4; ~ 50.3;,增施氮、磷肥均促进拔节期和吐丝期氮、磷素的吸收量.养分吸收比例随玉米生长而下降,N∶P2O5拔节期为1∶0.16,乳熟期变化为1∶0.84.[结论]适宜的氮、磷肥配比能有效促进玉米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增加,其中高氮处理增加效果更显著.每100kg玉米籽粒,所吸收的N、P2O5、K2O养分平均值分别为2.92、1.02和0.13 kg,养分吸收比例为1∶0.35∶0.04.综合来看,处理N300P150为该研究区域玉米适宜的氮磷肥配施方式.
    枣农间作环境效应其及对红枣坐果率的影响研究
    樊丁宇;肖雷;周晓明;郭春苗;谢辉;张雯;杨磊;郝庆
    2015, 52(3): 450-454. 
    摘要 ( )   PDF(2189KB) ( )  
    [目的]研究枣农间作环境效应及不同间作物对枣树坐果率的影响.[方法]田间观测不同间作物枣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日变化,调查骏枣坐果率.[结果]枣树初花期,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枣树对间作物的遮阴效果和行间光照强度不同.12:00~16:00枣树对间作物的遮阴最弱,行间光照强度最大,且随各观测点距枣树距离的增大,各点截获的光量依次增加;不同枣农间作系统中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变化程度不同.14:00~18:00气温出现最大值,而湿度达到最小.枣园间作油菜可以明显降低气温,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四种间作系统中,枣树坐果率均有提高,但各处理坐果率与未间作枣园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时间段,枣树对不同间作物遮阴效果及行间不同位点的光照强度不同.不同间作物对枣农间作系统温湿度的调节作用不同.枣园间作油菜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枣园合理间作有利于提高枣树的坐果率.
    密植枣园土壤养分消长特性对枣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高疆生;杨伟;唐都;徐崇志;吴翠云;金强
    2015, 52(3): 455-460. 
    摘要 ( )   PDF(1266KB) ( )  
    [目的]研究密植红枣园各个生育期土壤中氮、磷、钾的消长特性,探究不同生育期红枣需肥规律.[方法]测试土壤养分,果实品质及产量,探究出枣园养分的消长特性及与枣果品质、产量的关系.[结果]红枣生育期对氮肥的消耗主要集中在开花期和脆熟期最高;对磷肥的消耗主要在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增施一定量的氮、磷肥不仅可以促进树体开花及后期的坐果率,对提高果实品质有显著的作用.而钾肥的消耗在开花后主要影响到果实品质的形成.[结论]掌握红枣生育期中土壤养分的变化动态,结合红枣的需肥规律和生长发育状况进行科学合理施肥.
    不同RNA提取方法在南疆特色果树上的应用
    王艳;高疆生;金强;冯一峰;唐都;张锐
    2015, 52(3): 461-466. 
    摘要 ( )   PDF(1325KB) ( )  
    [目的]建立适合五种南疆特色果树核桃、香梨、苹果、杏、扁桃的高质量RNA提取方法.[方法]采用试剂盒法、传统CrAB法、改良硼砂-CrAB法和改良硼砂-CTAB-异丙醇法等四种方法提取核桃花芽、香梨花芽、苹果花芽、杏叶片以及扁桃叶片总RNA,并比较提取效果.[结果]试验方案2(萌芽期N+P2Os +KO19.2 kg/667m2+ 19.2 kg/667m2+ 11.6 kg/667m2,开花期N+ P2O5+ K2O 8 kg/667m2+ 12 kg/667m2+ 10 kg/667m2,坐果期N+ P2O5+ K2O 6.7 kg/667m2+ 6.7 kg/667m2+ 16.6 kg/667m2)比较适合幼龄枣树的施肥.[结论]与CK及其它施肥方案相比,在施肥方案2下,幼龄枣树株高、二次枝粗度、主干干径、新梢增长量、叶片面积、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氮、磷、钾的累积吸收较佳,产量较高.
    南疆日光温室油桃CO2施肥效应研究
    马凯;韩立群;闫鹏;克里木·伊明;梅闯;王继勋
    2015, 52(3): 467-471. 
    摘要 ( )   PDF(1196KB) ( )  
    [目的]研究增施CO2气肥对日光温室油桃光合速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在日光温室油桃果实发育期进行CO2气肥补充,设置施肥区和对照区(不施肥),测定两小区CO2浓度和Pn,果实成熟期测定单株产量及果实品质指标.[结果]施肥区全天CO2浓度平均值较对照区提高12.4;,光合速率平均值较对照区提高48.2;;与对照区相比,CO2施肥区的中油5号和丽春在果实着色指数、单果重、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果胶含量等品质指标方面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论]南疆日光温室油桃果实发育期增施CO2气肥能较好解决温室内CO2亏缺,提高油桃的光合速率,而且油桃品质得到改善,果实商品性提高.
    南疆枣麦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
    吴湘琳;耿庆龙;王新勇;陈署晃
    2015, 52(3): 472-476. 
    摘要 ( )   PDF(1413KB) ( )  
    [目的]揭示南疆枣麦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垂直分布规律,为枣麦间作模式合理施肥及土壤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疆不同树龄枣麦间作模式下,0~20 cm、20 ~ 40 cm土层中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在垂直方向上,结合2005年、2008年和2010年不同枣树种植年份,枣麦间作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降低.(2)枣麦间作土壤垂直方向(0 ~20、20 ~40 cm)中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层次变化均非常显著(P<0.01),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枣麦间作土壤养分的垂直变化分析: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随着枣树行距增大,有一定变化;速效钾随着枣树行距增大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结论]加强南疆枣麦间作系统日常水肥管理;及时、合理修剪枣树枝叶以减少养分损耗;合理布置枣麦间作距离;在近枣树带区(50 ~ 100 cm)和小麦作物区(100~200 cm)科学施肥.
    不同洗盐法对盐碱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阿依古丽·达嘎尔别克;艾比布拉·伊马木;大森圭佑;哈丽代·热合木江
    2015, 52(3): 477-482. 
    摘要 ( )   PDF(1484KB) ( )  
    [目的]采取淋洗、冲洗或两者并用措施,对恰布拉村牧民定居点盐碱土壤进行改良,为改良盐碱化土壤,提高现有土地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在排碱渠临界条田20、40、60和80 m处采取0~80cm土样(20 cm为1层)测定其土壤电导率变化(试验1).对盐碱化土壤进行冲洗(A区)、淋洗(B区)或两者并用(AB区)处理和对照区(CK区),测定0~80 cm处(10 cm为1层)土壤电导率、阳离子含量变化,与对照区进行比较分析(试验2).[结果]排碱渠的排盐碱有效距离为0~40 m;B区的电导率ECe值每一层基本都在11~12 ms/cm,与A区相比表层土ECe值明显降低;50 cm以下的土壤ECe值变化幅度各处理间差异不大.0~50 cm土壤的pH值变化无规则,但下层土壤pH值均呈下降趋势,其顺序为B、AB、A、CK.A区表层土Na+含量降低,但下层土壤中含量比A、AB和CK区高,表明盐碱溶解后被冲至下层.[结论]淋洗对盐碱土壤改良的效果最佳,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和Na+含量.
    不同气候对氧化型降解地膜的影响
    丛花;范士亮;严勇亮;章艳凤;张金波;路子峰
    2015, 52(3): 483-486. 
    摘要 ( )   PDF(1186KB) ( )  
    [目的]通过在三个不同气候地区的试验,研究气候因素对农用氧化型降解地膜降解的影响,为此类降解地膜在不同地区的应用而调整添加剂配方提供指导.[方法]太阳辐射、温度和湿度是控制降解速度的主要因素,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力学性能和分子量测试来评估他们对降解的影响.[结果]太阳辐射强度对氧化型降解地膜的降解影响最大.经过6个月太阳照射后,含有高浓度添加剂的降解膜,降解速率快.[结论]氧化型农用降解地膜的降解速率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控制,温度和湿度对降解速率影响较轻.当分子量小于5道尔顿时,降解膜碎片能够被微生物消化.
    果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田间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
    高海峰;王锁牢;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高永红;张宏芝;李广阔
    2015, 52(3): 487-492. 
    摘要 ( )   PDF(1184KB) ( )  
    [目的]通过对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叶锈病田间发生规律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探讨果粮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特点,筛选对小麦叶锈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药效试验参照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结果]小麦叶锈病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始发生期及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始见期在5月中下旬,病情指数在小麦生长期内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年份叶锈病发生危害程度差异较大.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枣麦间作麦田小麦叶锈病病情指数最高,其次是小麦单作田.药剂试验表明,药后10 d,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已唑醇悬浮剂和400g/L氟硅唑乳油在试验浓度下的防治效果均在76;以上,显著高于10;苯醚菌酯悬浮剂和25;乙嘧酚水悬浮剂.[结论]基本摸清了核桃小麦间作、红枣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筛选出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已唑醇悬浮剂和400 g/L氟硅唑乳油在试验浓度下可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及危害,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棉花黄萎病抗性影响因子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
    顾爱星;Jinggao Liu;李丹;陈全家;王莉萍;曲延英
    2015, 52(3): 493-0. 
    摘要 ( )   PDF(1289KB) ( )  
    [目的]研究抗病性影响因子连锁的分子标记与抗黄萎病性状的一致性,筛选抗黄萎病基因,发掘其与棉花抗黄萎病性状的关系,进一步阐明棉花抗黄萎病遗传机制.[方法]研究使用37对抗黄萎病性影响因子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来探明抗病性基因在不同抗、感病棉花品种中的分布,以及与抗黄萎病性状的一致性.[结果]发现VM13、VM23、VM25、BNL0946、BNL1414、BNL1721、em6me2和em1me5这8对引物扩增出不同条带,分别来源于抗病相关蛋白的基因、基因组序列、mRNA序列、SSR和SRAP引物;其中,引物VM13、BNL1414、em6me2扩增条带与抗病品种一致率高于0.857,与感病品种一致率低于0.25.新疆自育品种较多出现的扩增条带,与新疆自育品种一致率介于0.364~0.727,平均值为0.515;与其它地区所育品种的一致率介于0.111 ~0.666,平均值为0.419.[结论]引物VM13、BNL1414、em6me2的扩增条带可以作为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鉴定指标.
    转sGNA基因小麦农艺性状评价与抗蚜效果分析
    李陈建;买寅生;付彦博;段晓亮;许兰杰;吕延华;尤明山;梁荣奇
    2015, 52(3): 503-510. 
    摘要 ( )   PDF(2272KB) ( )  
    [目的]研究外源基因遗传表达的稳定性、转基因小麦农艺性状和抗蚜效果,为转基因小麦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10年度在北京市进行转基因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田间调查转基因小麦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等各种农艺性状和田间的抗蚜虫效果,并与室内抗蚜鉴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4代转sGNA基因小麦株系2-5、3-7、3-20和5-20均为纯合株系.在田间栽培条件下,个体生长发育正常,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天数与对照基本一致,生长特性没有发生变化;但转基因小麦在株高、分蘖数、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等性状上与对照存在差异,千粒重和小穗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这4个株系都具有抑蚜效果,麦蚜虫口密度抑制率2.3;~48.3;.在转基因株系单分蘖上着生的蚜虫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结论]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和表达,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蚜虫效果.
    新疆红枣病害种类及田间发生
    赵燕;郭庆元;王洪凯;王登元;张燕南;何建;约麦尔·依萨米丁
    2015, 52(3): 511-0. 
    摘要 ( )   PDF(1204KB) ( )  
    [目的]查明新疆红枣生长期病害种类及主要病害田间发生情况,分析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为枣树病害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一般调查、重点调查、直接计数法、分级计数法、病原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以阿克苏为重点的南疆部分地区红枣病害进行诊断,并对在现有防治水平下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当前南疆红枣生长期病害约有10种,其中果实病害有缩果病、软腐病、果实黑斑病、裂果病等;叶部病害有炭疽病、叶黑斑病、缺素症及药害等,枝干部病害有腐烂病、流胶病.缩果病是红枣生长期主要病害,从幼果期开始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田间病果率可达10;~30;;其它3种果实病害仅在果实成熟期为害严重;叶部病害和枝干部病害目前发生较轻.[结论]以缩果病为主的4种果实病害是当前红枣生产上发生较重,危害较大的病害.
    英国薰衣草叶盘遗传转化体系的创建
    苏秀娟;王莉萍;代培红;陈全家;曲延英
    2015, 52(3): 517-522. 
    摘要 ( )   PDF(1376KB) ( )  
    [目的]以英国薰衣草叶片为材料,创建稳定高效的农杆菌介导薰衣草的遗传转化体系.[方法]未经预培养的英国薰衣草叶片,在OD600=0.4的根癌农杆菌菌液中浸染10 min,共培养1d后,在Cef抑菌浓度为300 mg/L、Kan筛选浓度为30 mg/L的选择培养基上诱导芽分化,抗性芽在Kan浓度为10 mg/L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结果]对筛选得到的65株抗性苗进行PCR检测,获得2株阳性植株,转化率达到3.00;.[结论]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农杆菌介导英国薰衣草的遗传转化体系.
    SCAR标记检测新疆枣大球蚧捕食性天敌种类研究
    王慧;王登元;于江南
    2015, 52(3): 523-527. 
    摘要 ( )   PDF(1209KB) ( )  
    [目的]明确新疆本地枣大球蚧捕食性天敌的种类,为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枣大球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SCAR标记技术,利用枣大球蚧的特异性引物,对捕食性天敌肠道内枣大球蚧DNA残体进行检测,确定枣大球蚧捕食性天敌的种类.[结果]新疆阿克苏地区枣大球蚧捕食天敌种类组成,枣大球蚧的捕食性天敌涵盖3个目,6个科,有10种.包括红环瓢虫Rodolia limbata Motschulsky、孪斑唇瓢虫Chilocorus gem inuzaslavskij、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 (Goeze)、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冠突花蟹蛛Xysticus cristatus、合古卷叶蛛Consecuta、细小皿蛛Microlinyphia pusilla、三突花蛛Misumenopos tricuspidata、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onieus和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Brauer).[结论]运用SCAR分子标记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枣大球蚧捕食性天敌种类.首次检测到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 (Goeze)、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冠突花蟹蛛Xysticus cristatus、三突花蛛Misumenopos tricuspidata.
    牵引式林果振动采收机的设计与田间试验
    乔园园;牛长河;孟详金;刘向东;杨会民;孙小丽;汤智辉;王学农
    2015, 52(3): 528-534. 
    摘要 ( )   PDF(1501KB) ( )  
    [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不同林果的收获作业的牵引式林果振动采收机,如:杏、核桃、巴旦木等.保证林果及时收获性和果品品质优良,减少劳动力投入,节约收获成本.[方法]整机由振动夹持机构、悬臂调节系统、果实接收系统、果实输送系统、风机及液压与电路控制系统等组成.采用偏心振动方式,偏心块对称放置,偏心质量矩为1.26 kg·m,可产生的最大激振力为14 kN.夹持机构可夹持50~250 mm直径的果树或树枝.[结果]由拖拉机驱动,液压控制系统调节振动夹钳开合、夹持位置、接果帆布的展开和收回,对果树施加激振使果实落果并收集进入接果箱.[结论]田间采收在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条件下,激振时间对果实采净率具有显著性影响,其决定系数R2达0.994 9,激振时间t与采净率Pr的多项式回归模型:Pr=-3.1t2+26.66t+ 39.35,平均采收率:2.6 min/棵,215 kg/h,机具的收获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6FGH-800型滚杠式红枣分级机研制
    沈从举;郑炫;贾首星;史建新;张景;周艳;代亚猛
    2015, 52(3): 535-0. 
    摘要 ( )   PDF(1489KB) ( )  
    [目的]研究采用链驱动的无级可调成对倾斜辊轴分级结构,依据成对辊轴之间相对角度变化进行大小分级的工作原理,实现对不同品种红枣、核桃等果品的尺寸大小分级.[方法]利用CAXA绘图软件设计整机结构及关键部件;采用正交试验和Minitab软件分析确定最优参数组合;通过性能试验和生产考核,测定样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考核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结果]红枣分级合格率的最优参数组合,纯小时生产率为1122 kg/h,分级合格率为96;,伤果率为3;,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结论]6FGH-800型滚杠式红枣分级机结构合理、经济实用,设计的振动防堵喂料装置、滚杠间隙调节机构和机架倾角调整机构,解决了常规机械式红枣尺寸分级机分级精度不高、容易“串级”、生产效率低的难题.
    日光温室墙体保温层最佳厚度的确定
    管勇;陈超;马彩雯;胡万玲;凌浩恕;李德英
    2015, 52(3): 542-550. 
    摘要 ( )   PDF(2495KB) ( )  
    [目的]研究目前国内日光温室复合结构墙体保温层的最佳厚度,为不同保温材料在日光温室墙体中的应用以及日光温室动态热性能分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EnergyPlus软件建立日光温室动态热性能分析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基于建立的日光温室模型和提出经济分析模型,对北京和沈阳地区不同保温材料日光温室墙体保温层厚度进行优化分析.[结果]在典型气象条件下,采用挤塑聚苯乙烯(XPS)、发泡聚苯乙烯(EPS)、岩棉(RW)和玻璃棉(GW)四种保温材料,北京地区日光温室三重结构墙体中的保温层最佳厚度依次约为40、60、110和120 mm;沈阳地区该结构墙体中保温层最佳厚度依次约为50、70、120和130 mm.[结论]分析四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以及使用环境条件,日光温室墙体保温材料优先使用挤塑聚苯乙烯(XPS),其次是发泡聚苯乙烯(EPS).
    基于ZY1-02C卫星P/MS数据的草原伪步甲灾害遥感监测
    吴秀兰;郑江华;阿不都瓦里·伊玛木;穆晨;倪亦非;吴建国;肖宏伟
    2015, 52(3): 551-559. 
    摘要 ( )   PDF(1603KB) ( )  
    [目的]运用2011年底发射的国产ZY1-02C卫星P/MS数据,探讨遥感监测草原伪步甲(Prosodes dilaticollis Motsch)生物灾害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区位于新疆玛纳斯和呼图壁两县草场,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在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目标地物的光谱特征进行监督分类,将研究区内草原伪步甲危害区分为严重危害区、轻度危害区和无危害区3类,并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解译总体精度最高达74.2;,Kappa系数为0.78,地面实地验证精度为72;.[结论]国产卫星ZY1-02C的P/MS数据监测草原伪步甲生物灾害具有可行性.
    新疆多浪羊IL-1β基因地高辛探针的标记和敏感性检测
    曾国航;徐宏伟;潘伊微;贾山岭;曹玉华;李莲瑞
    2015, 52(3): 560-565. 
    摘要 ( )   PDF(1178KB) ( )  
    [目的]IL-1β是一种多效的促炎因子,在细胞因子炎性反应中为重要介质,处于介导炎性反应的重要因子,在造血和免疫活性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绵羊分子免疫学,从多浪羊外周血淋巴细胞cDNA文库的筛选基因,寻找与IL-1β相关的新基因奠定基础.[方法]将构建好的多浪羊的pMD-18T-lL-1β质粒[1]进行PCR扩增,经过切胶回收,目的基因的浓缩后,采用罗氏地高辛标记和检测试剂金标记IL-1β基因,获得IL-1β地高辛探针,进行敏感性检测,在Hybond N+膜上显影,计算探针浓度.[结果]计算出标记后的探针浓度为17.1 g/mL.[结论]通过southern杂交可以得知,Hybond N+膜上有IL-1β基因的双链DNA,标准杂交液中为DIG标记的IL-1β基因单链DNA,通过避光显色,在Hybond N+膜有深紫色的杂交条带,证明探针的浓度达到标准浓度.
    五种发酵剂发酵酸奶品质比较研究
    魏志奎;王子荣;王琴;臧长??杨开伦
    2015, 52(3): 566-571. 
    摘要 ( )   PDF(1155KB) ( )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直投式发酵剂对发酵酸奶的品质和芳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筛选出能发酵品质优良、风味独特酸奶的发酵剂,为乳制品企业选择适合的直投式发酵剂生产酸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选择5种不同的直投式发酵剂,以巴氏灭菌乳为原料进行发酵.整个酸奶制作过程分为发酵期6h,后熟期16h,冷藏期144 h.分别在发酵过程的1、2、3、4、5及6h采集发酵酸乳样测定pH值和总酸度值;在冷藏过程的16、40、64、88、112、136及160 h采集发酵酸乳测定pH值、总酸度值、粘度、乙醛和双乙酰的含量.[结果]在发酵过程中,5种不同发酵剂的酸乳pH逐渐降低,6h发酵结束时,3号、4号分别与1号、2号、5号差异显著(P<0.05),且均高于1号、2号、5号;总酸度值4号和5号的值差异显著(P<0.05),总酸度值分别为66.42和77.17°T.在酸奶冷藏过程中,160 h冷藏结束时,酸乳pH 4号和5号差异显著(P<0.05),4号比5号降低了低2.54;;总酸度值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1号酸度最低,为95.17°T;酸奶粘度之间2号和3号差异显著(P<0.05),2号比3号高41.21;;乙醛含量方面,各酸奶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2号含量最高,为21.88 μg/mL;双乙酰的含量各酸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5号含量最高,为18.04 μg/mL.[结论]2号和5号发酵剂发酵的酸乳在冷藏期间pH值下降速度缓慢;酸乳的粘稠度高;芳香物质乙醛和双乙酰含量高.2号和5号发酵剂较为适宜.
    新疆普通核桃起源研究
    王国安;阿卜杜许库尔·牙合甫;张强;黄闽敏;耿文娟
    2015, 52(3): 572-579. 
    摘要 ( )   PDF(1271KB) ( )  
    [目的]通过SSR技术分析新疆核桃不同地理类群间亲缘关系,探讨新疆核桃的起源,为进一步保护、开发新疆核桃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及引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改良CTAB法从硅胶干燥核桃叶片中提取DNA,建立SSR反应体系,研究新疆核桃的12个主要地理类群和1个伊犁野核桃类群以及1个吉尔吉斯野核桃类群进行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结果]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的15对引物共扩增出128个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其中5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9.84;,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一定的多态位点.Nei's遗传一致度(Ⅰ)范围在0.7843~0.9346,平均为0.850 7,遗传距离(D)范围在0.059~0.191 3,平均为0.118 0,说明所采集的核桃样品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结论]根据14个地理类群的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将其分成2大类:一是以伊犁野核桃(10号)为中心起源的阿克苏早实核桃类群;二是以吉尔吉斯野核桃(12号)为中心起源的喀什、和田晚实核桃类群.
    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张煜;孙慧
    2015, 52(3): 580-588. 
    摘要 ( )   PDF(1475KB) ( )  
    [目的]测算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C-D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余值法,测算1996~ 2012年新疆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与全国同期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新疆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九五”时期的年均32.09;,降到“十五”时期的年均15.09;,2011 ~2013年回升到38.68;.从“十五”时期开始,新疆与全国的差距不断加大.制约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于农业劳动力技能不高和农业投入相对不足.[结论]提高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

ISSN 1001-4330 CN 65-1097/S
邮发代号:58-18
国外代号:BM3342
主管:新疆农业科学院
主办:新疆农业科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学会

出版单位:《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新疆农业科学院
邮编:830091
电话:0991-4502046
E-mail:xjnykx-h@xaas.ac.cn


版权所有 © 《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网站
微信公众号
淘宝购买
微店购买